一、当前我矿统战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形势
(一)思想政治引领持续深化
(二)统战工作体系日益完善
(三)阵地管理不断强化
(四)网络统战工作积极推进
二、我矿统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一)职工队伍结构深刻变化
(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
(三)网络舆论环境复杂
(四)责任落实存在温差
三、当前我矿网络舆情总体态势研判
(一)舆情监测体系逐步完善
(二)舆情风险点相对集中
(三)舆情应对机制不断健全
(四)正面宣传持续加强
四、加强我矿统战意识形态和网络舆情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
(二)强化思想引领
(三)加强阵地管理
(四)创新工作方式
(五)完善监测体系
(六)加强队伍建设
XX煤矿统战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暨网络舆情研判报告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煤炭行业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作为一家年产能800万吨的大型国有煤矿企业,我矿在册职工8600余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320余人,少数民族职工180余人,留学归国人员15人,非党领导干部12人。统战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舆情管理直接关系到矿井安全生产、职工队伍稳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研判如下。
一、当前我矿统战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形势
(一)思想政治引领持续深化,团结奋斗基础更加巩固
矿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统战工作全过程。建立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工作室”,搭建意见征求会、情况通报会、专项工作民主监督、联系交友座谈等“5+1”建言献策平台。2024年以来,党外知识分子围绕安全生产、智能矿山建设、绿色矿山创建、技术革新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127条,采纳率达89.8%,为矿井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常态化开展“爱企业、献良策、做贡献”主题活动,引导统战成员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党外技术专家主导完成的“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改造项目”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创造经济效益2800余万元。统战对象的政治认同不断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
(二)统战工作体系日益完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矿党委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将其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和年度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工作部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制定《统战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党委和班子成员在统战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责任内容、履责方式和重点任务。每季度召开统战工作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建立统战对象动态管理台账,实时更新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职工、留学归国人员等统战对象信息。健全与统战成员的常态化联系机制,矿领导每月至少与1-2名统战代表人士进行谈心谈话,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阵地管理不断强化,风险防控能力稳步提升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对矿区网站、内部刊物《XX煤矿报》、微信公众号、职工之家等宣传阵地实行严格审核把关,建立健全“三审三校”制度。持续开展政治性有害出版物、互联网宗教活动等专项整治行动6次,有效净化了矿区文化环境。建立常态化的意识形态风险研判处置机制,每季度开展全面排查,重点关注网络舆情、安全生产事故、劳资纠纷、环境保护等敏感领域。2024年以来,共排查风险隐患38个,建立整改台账并逐项销号,形成发现、研判、处置、核销的闭环管理。加强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定期统计掌握各民族职工情况,积极听取少数民族群众意见建议,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促进各民族职工交往交流交融。
(四)网络统战工作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创新开展网络统战工作。建立“智慧统战”工作群,通过“线上+线下”宣传体系,及时发布统战学习热点、政策理论和工作实践。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部署专业舆情监测系统,实现对新闻网站、社交媒体、论坛贴吧、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的24小时实时监测。组织统战成员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3次,参与人数达85人次,增强了爱党爱国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注重网上问题网下解决,建立“五必谈、五必访”工作机制,即统战对象生病住院必访、家庭遇到困难必访、发生重大变故必访、思想波动较大必访、工作出现失误必访,让统战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二、我矿统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一)职工队伍结构深刻变化,统战对象呈现新特点
伴随矿井智能化转型升级,职工队伍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近三年新招录大学生31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6人,成为党外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一代统战成员文化素质较高、专业能力突出、思想独立活跃、表达意愿强烈,对职业发展、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有更高期待。传统的“师带徒”培养模式和“家长式”管理方式对他们的吸引力明显下降。部分年轻职工对井下一线工作存在畏难情绪,职业认同感有待提升。老矿工中部分人员因矿井智能化改造面临岗位调整,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学习掌握存在困难,产生本领恐慌和职业焦虑。如何精准把握不同年龄段、不同岗位职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思想引领难度加大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互联网快速普及,使职工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思想观念更加多样。部分职工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对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安全投入等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差异较大。一些年轻统战成员习惯于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容易受到碎片化、娱乐化内容影响,对企业决策部署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个别职工对煤炭行业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新能源发展会冲击传统煤炭产业,产生职业前景迷茫感。部分统战成员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缺乏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何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是当前统战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突出挑战。
(三)网络舆论环境复杂,意识形态风险增多
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最前沿。煤矿企业因其作业环境特殊、安全风险较高、环境保护压力大等特点,成为网络舆情的高发领域。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问题、劳资纠纷、与周边村民的利益冲突等都可能成为舆情爆发点。近年来,网络上出现过涉及我矿的不实信息和负面舆论,虽然及时进行了澄清和处置,但仍对矿井声誉造成一定影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平台散布谣言、夸大事实、煽动情绪,妄图制造舆论热点,向企业施压甚至进行舆情敲诈。部分职工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淡薄,在网络上随意发布涉及矿井内部管理、生产经营等信息,存在泄密风险。个别职工因个人诉求未得到满足,通过网络信访、实名举报等方式表达不满,引发舆情关注。如何有效管控网络舆情,维护矿井良好形象,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责任落实存在温差,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单位和干部对统战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存在“重生产轻党建”“重业务轻思想”现象,满足于开会传达、文件学习,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一些领导干部对“一岗双责”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对分管领域的统战对象情况掌握不全面,对意识形态风险点排查不够深入细致,习惯当“甩手掌柜”。个别基层单位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不强,存在“看不见、听不到、想不到”的问题,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置。统战工作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专职人员配备不足,兼职人员精力有限,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不够熟练,开展网络统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当前我矿网络舆情总体态势研判
(一)舆情监测体系逐步完善,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我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部署了专业舆情监测系统,对新闻网站、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论坛、贴吧等平台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设定了包括矿井名称、主要领导姓名、“XX煤矿”“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等在内的100余个监测关键词。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根据信息传播量、转发评论数、情感倾向等指标进行综合研判,将舆情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个等级。一旦发现重要舆情,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矿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手机端,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情况。每日形成舆情监测日报,每周形成舆情分析周报,每月形成舆情研判月报,为矿井决策提供参考。2024年以来,累计监测到涉及我矿的各类网络信息3680余条,其中正面信息2830条,中性信息720条,负面信息130条,舆情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不断提高。
(二)舆情风险点相对集中,重点领域需高度关注
从舆情风险分布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资关系、周边社区矛盾等领域是舆情高发区。一是安全生产事故。煤矿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强、社会关注度高、舆论敏感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极易引发舆情危机。2024年,我矿虽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但零星伤亡事故仍时有发生,部分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一定关注。二是环境保护问题。矿井生产过程中的煤尘污染、噪音扰民、矸石山治理等问题,容易引发周边村民不满和网络投诉。虽然我矿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建设绿色矿山,但仍有个别村民通过网络平台反映环境问题。三是劳资纠纷。涉及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合同、工伤赔偿等方面的劳资纠纷,容易被职工通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