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始终把农民增收摆在首要位置
二、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六、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
推动全省“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云南省委书记 王宁
(2025年2月8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亿万农民群众饱含深情厚爱,多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科学回答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各个层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去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科学指引“三农”工作从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推动全省“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再上新台阶。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在工作中探索和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经验。我们坚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作为鲜明工作导向,部署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两个三年行动,一年接着一年抓,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坚持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云南的“芯片产业”来打造,集中力量培育壮大“1+10+3”重点产业,初步构建了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农业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把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作为农民富、农村稳的关键举措,将土地、房屋等家门口的资源组织起来、利用起来,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坚持把科技赋能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加强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持续选派农业科技服务团,推动科技与农业、农民深度融合;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让农村干净起来、美丽起来、文明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每季度召开“三农”工作调度会,研究推动重点任务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实践表明,这6条做法经验符合中央精神、切合云南实际,务实管用。我们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持续巩固、深化、提升,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确保实现“三年上台阶”目标。
一、始终把农民增收摆在首要位置,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这几年,我们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总结推广孟连“334”、蒙自“622”等联农带农机制,培育打造曲靖土瓜冲、文山六郎城等乡村旅居样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过去3年,分别实现人均纯收入7000元、8500元、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清零,逐年提高防返贫的底线,大大降低了返贫的风险。
去年,省委提出了“群众持续增收之问”,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思考:当前群众增收靠什么?今后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收入的增长点在哪里?大家要结合实际认真回答,交出合格答卷。要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下更大力气抓农民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确保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队。
一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联农带农,关键是建立一个紧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农民、村集体都有收益。要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健全涉农企业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孵化出更多的联农带农项目,既让企业有钱赚,更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
二要抓实“家门口”就业。“家门口”的产业,不仅能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还能有效解决“一老一小”等社会问题。要总结推广楚雄“彝绣”、怒江“棒球车间”、镇雄返乡就业创业产业园等经验,支持和推动各地盘活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持续建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家门口的产业园”,让更多群众有活干、有钱赚、顾好家。
三要大力发展乡村旅居。发展乡村旅居,一举三得:一是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带动乡村建设和全面振兴,三是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各地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思路抓落实。市场化,就是政府抓规划、抓引导、抓基础设施保障等,建设、经营、管理主要交给市场;专业化,就是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干,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主体、引培一批专业人才和团队;标准化,就是有一套乡村旅居的服务规范和行业标准;规模化,就是要探索连锁经营、委托管理等方式,把十几个、几十个旅居村联合起来,提升体量和规模;品牌化,就是要围绕康养、研学、非遗等,培育打造一批各具特色、有影响力的乡村旅居品牌,有品牌才会有更好的收益。
二、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我们把稳定粮食生产这个担子自觉挑起来,做强高原粮仓。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严守耕地红线,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三连增”。今年,要重点抓好3件事。
一要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据测算,高标准农田亩均产量可提高10%—20%,农业生产成本可降低10%—15%。省级有关部门要对口加大资金争取力度,落实好省级配套责任。各地要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想办法整合资金,积极探索和善用融资方式,建设更多高标准农田。
二要推动粮经协同发展。云南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可以两熟、三熟,要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轮作、套种等方式,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提高亩均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双丰收”。
三要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畜牧业是肉类农产品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我省肉牛、生猪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在全省一产中分量也很重。今年,要抓好两件事:一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扶持一批养殖场和养殖大户,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二是精深加工,开发产品、打造品牌,提高附加值。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特色农业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是云南最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之一,是最有潜力的资源经济,具有“多、特、好”的优势。“多”,是指农产品种类全国最多,主要栽培植物500多种,72个畜禽资源列入国家名录,像茶叶、鲜切花、橡胶、咖啡、核桃、坚果、中药材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特”,就是云南的气候、土壤、生态等条件在全国独一无二,农作物一年四季都能种,可以常年供应、错季供应,不少还是云南特有品种;“好”,就是种什么、好什么,而且很多是绿色的、高品质的,绿色云品畅销海内外。要把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种业发展和科技赋能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把好资源充分转化为好商品。
一要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必须大抓农业龙头企业。有龙头企业支撑,一般占到当地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