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睛朝下得民心
二、以群众认同为标准
在全县党建工作会上的讲话:到群众中去寻根
(2016年3月25日)
县委决定今天召开全县党建工作会议,学习传达中央和省、州党建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我县党建工作。结合巴东实际,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党建工作最核心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要延伸到基层,二是党员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在纪委全会上已作了专题部署,今天我着重讲党员干部要到群众中去。
一、眼睛朝下得民心,才是政治上合格,才是最好的党性。
习总书记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今天跟大家谈谈我的理解。
第一,我们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我们是靠人民群众起家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往前追溯三、四代,我们哪一个党员干部的祖上不是老百姓?说到底,我们都是老百姓出身,如果没有党领导和群众支持打下的江山,我们这些党员干部都没有今天体面的身份、手中的权力和炫耀的资本。
有这么一个故事:1948年秋天,山东农民唐和恩带着原来要饭时使用的一根一米长的小竹棍,从家乡山东胶东地区莱东县出发,在此后五个多月的时间里,唐和恩带领的小车队和千万个支前队伍一样,冒风雪,忍饥寒,翻山涉水,日夜奔走。自己吃“三红”(红高粱、红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供应部队。遇到刮风下雨,就把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军粮上。淮海战役军需的9.64亿斤粮食,就是被唐和恩这样的老百姓运到了前线。淮海战役中,像唐和恩这样的农民共有543万人。结果大家知道,国民党的80万军队被60万中野和华野军打败。国民党之所以失败,根源不是我们手中的枪有多先进,也是不我们的子弹有多充足,而是他们失去了民心。而我们党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我们的百姓心甘情愿地把“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但首先是从18户农民的红手印开始的。1978年11月24日,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判“现行反革命”的风险,按下了18个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经济社会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一个蔚为壮观的现象就是农民进城务工——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他们,是中国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力军,是推动这个历史进步的车轮。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数据,新中国成立60年时有个统计,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积累资金至少17万亿元。数据是否精准未考证,但是广大农民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基本事实是摆在那里的。试想,我们哪一个高楼林立的城市没有群众的汗水?哪一个兴旺发达的产业没有群众的参与?哪一项大的小的建设又离得开群众?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一书中写道,上世纪40年代去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当时就预言了貌似弱小的共产党必将战胜强大的国民党,因为他们在延安看到的共产党正直廉洁、富于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深得人民群众拥护,让人看到希望的光芒;而此时他们在南京看到的国民党则在金碧辉煌中腐败堕落,苟且偷安,空有一具强大的躯壳,暮气沉沉。
美国记者曾对宋美龄盛赞共产党的廉洁亲民和理想主义,宋美龄一时难以置信。她在窗边凝视江岸沉吟良久,说道:“如果你们告诉我的有关他们的事是真的,那么我只能说,也许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到真正的权力的味道。”宋美龄的话有对国民党当时积重难返的喟叹,也有她对当权者容易骄妄的历史魔咒的认识。现在,我们党已执政67年,可以说深深地尝到了“权力的味道”,但我们还没有重蹈当初国民党的覆辙,是因为我们党还把民心作为立党之本。否则我们党不可能领导人民创造改革开放、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奇迹。但是,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举目四望,再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有多少人高高在上,漠视群众疾苦,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贪污腐败?有多少人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自命不凡,作威作福?虽然,这些人是少数,但是对我们党的杀伤力却是巨大的,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使我们赖以生存立命的民心在流血!
现在,群众还在找我们,盼我们,捧着我们,供着我们,指望我们,说明群众还需要我们,我们对群众还有用,还有存在的价值,这是我们莫大的幸运和福气。如果我们没有这点基本的清醒,还在那里把党给你的权力当做你应得的私产,洋洋得意晕晕乎乎,手握权柄睥睨下层群众,长此以往,群众就会对我们绝望,就会不再需要我们,指望我们,从而唾弃我们,那我们将什么都不是,我们头上的光环和手中的权力等等一切都将灰飞烟灭。所以,到群众中去,就是为我们自已找出路,谋前程,那里永远是我们的“根据地”,永远是我们的良心所在,也永远是我们的命根所在。现在去,一切还来得及!
第二,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要矮下身去做真的“仆人”。
县党政大楼一楼大厅的正中央就摆放着“为人民服务”的大牌子。我每次走进大楼看见这五个字,内心都有触动。不知大家有什么感觉。我是把这五个字当作警世箴言来对待,我觉得这是对我这个党员干部的警醒、训勉和鞭策。习总书记讲“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这就是要求我们回到“仆人”的地位上,根据群众的需要当好公仆。
到群众中去,第一要义是“爱”。不用怀疑,我们有的同志对群众是缺少“爱”的,甚至有人对群众是冷酷无情的。原因我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习总书记讲“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老百姓”。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就算不是亲生,也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如果我们不爱他们,就是忤逆不孝,就是忘本。
在年初的县纪委全会上我表扬了绿葱坡的党委书记田恒勇,为了去村里开群众会,拒绝了我这个县委书记路过绿葱坡主动约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这里,我还想再表扬他一次,为什么?因为他心里装着群众,把群众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领导放在第一位。我想:当时我主动打电话给他要在他那里吃饭并听他汇报工作,他在心里也可能小小纠结了一下的,是迎合我这个可能决定他的升迁命运的县委书记,还是不失信于群众?还好,他选择了群众,一诺千金,去开群众会。这让我感到特别欣慰,说明县委选对了人,选了一个看群众脸色行事而不是看领导脸色的干部。
平时我们总是在说“心中有民”,但有的党员干部见到群众,要么深沉威严,要么颐指气使声严厉色。这正如孔夫子所说,尽孝之难,在于“色难”啊!群众找我们,无非就是希望党的好政策能够落到该落的地方,又不是你个人的施舍,给群众一个好脸色就真的这么难吗?与之相反,有的人见到领导,点头哈腰、和颜悦色,开口就是奉承话一大套,领导随便说点什么都是“里程碑意义”的、“极具指导性”的,本来是拍马屁,可有的领导就是喜欢听,还挺受用,好像马屁还挺香的。搞得其他干部感觉不跟着敬说几句就成了另类。这是一种恶习!不错,我们心中是要有领导,但不能因为有了领导就没有了群众的位置。心中有领导,不是靠搞媚俗的那一套,要靠工作来体现,靠为群众解难分忧办实事来体现。我在去年的党建工作会上就讲过,“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明白,群众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群众心中才有多重。”今天,我还要加一句,“你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组织就会对你有多器重。”群众才是我们的依靠,把群众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组织负责、对党负责,也才是对自己的前途负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领导经常在换,我会离开巴东,艳平也终有一天会离开巴东,但是巴东的老百姓永远是巴东的老百姓,他们认同你了,那才是你的执政伦理所在,才是你真正的底气和价值。领导经常在换,如果我们把一生中宝贵的时间用在讨好领导上,你忙得过来嘛,你能保证你的招数都对得上每一个领导的胃口吗?累不累啊?!
到群众中去,心思要用在群众的需要上。这些年,群众诉求仍然比较多,民间怨气也还比较大,积累的矛盾比较复杂,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我们与群众的距离远了,不知道群众需要什么。以精准扶贫为例,在精准识别这一个环节上存在多少问题?那么多的硬伤户,你叫群众怎么相信我们?我们探索了“屋场院子会”模式,直接由群众参加精准识别与评定,在全体群众眼皮子底下算账,精准的程度大幅度提高。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实际上,央视看重的不仅仅是开个会,而是尊重群众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力,尊重他们内心的需要,还给他们应有的尊严。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