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政治认识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一)问题查纠的深度广度仍需拓展
(二)重点领域整治的精准性有待加强
(三)长效机制建设的系统性仍需完善
(四)责任落实的传导压力存在衰减
三、聚焦重点任务
(一)精准发力打好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攻坚战
(二)综合施策构建全链条监督执纪问责体系
(三)标本兼治健全防治腐败长效机制
(四)突出实效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
四、强化组织保障
(一)压实主体责任
(二)强化协同配合
(三)严格督查问效
(四)营造良好氛围
XX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XX省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当前已进入2025年收官阶段,各项任务都到了冲刺攻坚的关键时刻,必须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作风,推动集中整治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
一、深化政治认识,牢牢把握集中整治工作的根本要求
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党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在XX省考察时特别强调,要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些重要论述为当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政治高度看,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直接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啃食群众获得感,挥霍群众对党的信任。这些问题发生在基层,但影响的是执政根基。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全国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3695个,处分1841人,移送检察机关109人。这些数据警示,基层"微腐败"问题依然突出,必须保持清醒认识。
从现实需求看,2025年全国确定的16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涵盖农民工工资拖欠、物业纠纷、执法乱象、水电气收费、肉制品质量、教辅谋利、旅游乱象、燃气安全、货车司机投诉、社保基金、不动产登记、社会救助、农村供水、邮件收费、医疗检查、黑恶势力等领域。这些领域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矛盾集中点,也是整治着力点。
从责任使命看,市工信局作为经济管理部门,直接服务企业和群众,在项目审批、资金分配、政策落实、执法检查等环节,都面临廉洁风险。必须摒弃"与己无关"的片面认识,把集中整治工作作为分内之责,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二、坚持问题导向,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超常规举措推进集中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照党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仍存在不少差距。
(一)问题查纠的深度广度仍需拓展
一些单位自查自纠流于形式,问题线索发现能力不足。从全国情况看,2025年某市监察委员会报告整改金额达4666.57万元,追缴资金3584.35万元;另一地区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285件,挽回经济损失超2800万元。这些成果背后,反映出监督执纪的力度,也说明问题存量不小。部分干部仍存在"不敢查、不愿查、不会查"现象,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警惕性不高,对隐形变异问题识别能力不强。
(二)重点领域整治的精准性有待加强
在乡村振兴领域,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易发多发。在民生领域,医保基金、养老服务、校园食品安全等群众反映强烈。在工程建设领域,围标串标、违规转包、吃拿卡要等问题时有发生。市工信局负责的技改资金申报、中小企业扶持、产业园区建设等工作中,也存在审核把关不严、资金拨付滞后、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小事,实则是损害营商环境、影响发展大局的绊脚石。
(三)长效机制建设的系统性仍需完善
一些单位满足于个案查处,忽视了源头治理。制度"补丁"打了不少,但系统性、协同性不够。部分领域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举一反三、以案促改不到位。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警示教育震慑力不足,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出现。数字监督平台应用不充分,民生资金监管系统、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等智能化手段尚未完全发挥效能。
(四)责任落实的传导压力存在衰减
从市到区县再到基层,责任链条存在上紧下松现象。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整治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有的单位协作配合意识不强,信息沟通不畅,工作合力不足。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三、聚焦重点任务,推动集中整治工作走深走实
当前正值岁末年初,是冲刺全年目标的关键期,也是谋划明年工作的窗口期。必须集中资源力量,打好"突击战",带动推进"总体战"。
(一)精准发力打好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攻坚战
一要聚焦乡村振兴领域深化整治。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严肃查处侵占挪用、优亲厚友、监守自盗等问题。加强基层供电所、服务站等"小微权力"监督,整治"电老虎""气霸王"等群众反映强烈的乱象。
二要聚焦民生保障领域深化整治。围绕社保基金管理,严查虚报冒领、贪占挪用等行为。配合市场监管部门,规范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收费,整治违规加价、捆绑收费等问题。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保障肉制品等重点产品安全。
三要聚焦政务服务领域深化整治。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整治"中梗阻""推拖绕"等问题。规范执法检查行为,杜绝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整治向企业摊派、索要赞助、强制购买指定产品等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