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认识旅游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旅游对于陕西实现“追赶超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近年来我省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3.我省旅游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二、以全域旅游和大众旅游为方向
1.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2.要积极适应旅游方式从小众旅游向大众旅游转变
三、立足优势丰富旅游产品
1.发展红色旅游
2.发展文化旅游
3.发展山水旅游
4.发展丝路旅游
5.发展乡村旅游
6.发展智慧旅游
四、准确把握发展旅游的基本要求
1.坚持融合发展
2.坚持创新发展
3.坚持开放发展
4.坚持共享发展
五、进一步夯实责任细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2.加大工作力度
3.形成强大合力
4.强化职能作用
在全省旅游发展暨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大会上的讲话
(2017年8月4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第三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精神和省十三次党代会做出的“五新”战略任务部署,分析我省旅游发展形势,安排部署全省旅游发展各项工作。刚才,增军同志传达了勤俭书记对本次会议的重要批示,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国强同志就即将出台的《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实施方案》作了说明,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旅游发展委、西安市政府、韩城市政府和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分别作了交流发言,省政府与中旅集团、省旅游发展委与西安海关及有关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旅游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发展旅游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突出代表,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有潜力实现加快发展,应该被置于优先支持的位置。
1.加快发展旅游对于陕西实现“追赶超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是全省一切工作的基本遵循,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就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我们定位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我省实施追赶超越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一,发展旅游是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落实这一要求,既要通过促有效投资、扩内需消费等措施力保经济增长,又要积极主动抓好新支柱产业培育。旅游涉及面广、带动力大、综合性强、开放度高,不仅能够直接拉动交通、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服务业,还能够有效拓展信息咨询、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会展博览等现代服务业,进而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据有关统计,现代旅游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业、民航铁路、餐饮零售业的贡献分别超过90%、80%和40%,旅游业每增加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4.3元;旅游从业者每增加1人,可增加相关行业4.2个就业机会。从全世界范围看,旅游在许多国家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速,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从我省发展态势看,今年上半年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是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中的增长主力就是旅游,其作为稳增长重要引擎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发展旅游是着力追赶超越、落实“五个扎实”要求、实施“五新”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领域发展的关键,就是按照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勤俭书记对本次会议的批示,也是从落实“五新”战略任务的角度,指出了我省发展旅游的重要性。旅游业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潜能,能够拉动资源要素向旅游业整合集聚,继而释放出强劲的发展新动能。开放是旅游业的天然属性,发展旅游有利于更好运用两个市场、统筹两种资源,有助于加快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旅游业人才聚集、市场无限,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比较活跃的领域,能够有效激发出新活力。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旅游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准,在共建新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可以激活文化基因,完善服务功能,扩大品牌效应,从而形成彰显新形象的重要窗口。第三,发展旅游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的具体行动。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方面,伴随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旅游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有责任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发展旅游业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富民惠民和脱贫攻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客观上也要求我们一定要抓好旅游这项“一举多赢”的工作。
2.近年来我省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旅游,近年来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核心产品引领、公共产品建设为重点,打出了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组合拳,形成了“旅游+”12个产业融合发展的陕西实践,全省旅游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省接待境内外旅游者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14.1亿人次和1.1万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180%和226%,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8%。去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4.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813.4亿元,再创新高。二是发展增速不断加快。近五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9.8%和23.6%,今年上半年分别增长16%和28.3%,始终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态势。三是产业特色更加明显。近五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突破5.5亿人次,去年达到1.6亿人次。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28%。“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吸引了30多个国家、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参加,越办越红火。四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累计投资较“十一五”增长了4倍,近五年来年均增长26%,去年增长36.3%。旅游企业由1600家增加到3000余家。郑西高铁开通,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具有融合效应的旅游新业态不断孕育壮大,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我省旅游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陕西旅游资源丰富,这是我们发展旅游的最大优势。但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区位、良好的发展机遇,我省旅游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供给结构有待优化。旅游产品同质化,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不能完全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交通航线总体偏少,休闲、度假、体验类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二是旅游资源利用效能较低。产业链条不长,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不够紧密。我省很多旅游资源在全国数一数二,但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龙头产品的带动作用,一些景点的经营甚至举步维艰。旅游商品也存在品种单一、收入占比低问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高达60%-70%,我国平均为30%左右,而我省仅为15%,旅游综合效益亟需提高。三是旅游发展环境不够优化。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一些景区景点交通标识不齐全、酒店宾馆服务不够人性化、精细化,很多景区厕所没有纸、卫生条件差,零负团费、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问题和其他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旅游智慧化程度不高,节假日交通疏堵服务、接待投诉以及纠纷的处理服务不到位。区域发展格局与发展空间有待优化,关中地区旅游景区开发程度较高,而陕北、陕南地区的旅游景区开发力度不够。以上这些问题,既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差距和不足,也是下一步需要释放的潜力和发展的空间。昨天,国家旅游局在我省召开了第三届全域旅游推进会,并将陕西列入全域旅游创建示范省。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集中力量,乘势而上,围绕建成“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的目标,全力把旅游打造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尽快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
二、以全域旅游和大众旅游为方向,推动我省旅游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在发展趋势、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变化,必须深刻认识、把握规律,积极顺应并引领发展的潮流。
1.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进入了以自助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要。顺应这一趋势,关键路径就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国家近年来倡导的旅游业发展方向,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由于全域旅游是个全新的概念,各省在实践中都有独特的理解和举措,我们也要在树立新理念新概念的同时,结合本省实际做好全域旅游这篇文章。一要做到全景式覆盖,建设大景区。从过去的“点”式旅游布局向“面”域旅游转变,从片面强调景点和景区向提升区域整体旅游品质及服务转变,实现旅游地域的全覆盖和产品的多样化,实现空间上的“大景区”。二要做到全产业发展,做强大产业。旅游不仅本身具有全产业链特征,也与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叠加性,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全盘考虑、统筹谋划,在通过整合优化各类旅游资源延长产业链条的同时,推动其与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横向融合,不断扩大产业辐射宽度和聚集深度。三要做到全季节体验,实现全天候。关中、陕北、陕南自然气候各具特色,要加强资源的整合挖掘,通过合理配置、优化线路等举措增加有效供给,尽量降低旅游接待淡旺季明显的潮汐式局面,最大程度发挥旅游资源的效益。四要做到全社会参与,鼓励多元化。要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培育更多的旅游业“双创”示范基地,吸引更多的返乡人才、专业人才参与到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中,形成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的良好格局。
2.要积极适应旅游方式从小众旅游向大众旅游转变。旅游曾经被认为是高端的消费活动,现在已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旅游业发展也随之呈现出消费常态化、就业和创业大众化、对旅游话题的关注社会化、旅游投资多元化等特征,进入了“全社会消费、全社会投资、全社会贡献、全世界交流、全要素全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大众旅游的核心是“人”,发展大众旅游,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最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旅游需求。一要顺应游客期待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新鲜感”与“体验感”。要注重使用现代手段包装传统旅游资源,总结推广西安城墙永宁门入城仪式等成功经验,在更多传统景区特别是文物景区开发更加生动的解读演绎形式。要在继续推动“旅游+”12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继续扩充融合面,不断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和旅游项目。二要围绕游客需求完善旅游设施,做到“标准化”与“人性化”。人们旅游是为了享受高品质的服务并得到精神的放松,这一需求对交通、餐饮、娱乐、购物等各方面设施建设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到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厕所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很多景区就是因为厕所管理不到位,影响了游客体验,也损害了旅游品牌的形象。近年来我省推进“厕所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肯定,要继续探索完善工作机制,尽快使各个场所的厕所都能达到标准。三要针对突出问题强化旅游管理,提升“满意度”与“美誉度”。要加快制定旅游服务标准规范,完善信息咨询、惠民便民、安全保障等服务网点,规范健全各类标识标牌,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咨询服务全覆盖。以强有力的制度约束规范旅游市场,建立旅游企业、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制度和退出机制,借鉴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旅游监管长效模式,严厉打击侵害游客利益的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各类违法纠纷,确保各方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三、立足优势丰富旅游产品,推动陕西旅游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陕西拥有众多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国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这是发展全域旅游、大众旅游的基础和优势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