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新讲话系列第7978期胡和平: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VIP专享

提纲:

一、把兴县强县作为落实追赶超越要求的战略举措

1.充分肯定全省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效

2.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准确把握追赶超越对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二、把产业培育和发展作为兴县强县的关键支撑

1.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狠抓各类园区建设

3.狠抓县域创新驱动

4.狠抓市场主体培育和招商引资工作

三、把城镇建设作为兴县强县的重要基础

1.以“多规合一”为引领

2.以城镇建设和管理为抓手

3.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四、把脱贫攻坚作为兴县强县的政治任务

1.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3.协调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五、把改革创新作为兴县强县的根本动力

1.深化“放管服”改革

2.优化营商环境

3.加强财政金融支撑

4.严格落实“三项机制”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7622日,根据录音整理)


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以产业培育发展和城镇建设为重点补齐县域经济短板,为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富民强省奠定坚实基础。今天会议印发了即将出台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政策文件,以及调研报告、县区主要经济指标排名等参阅资料。刚才,省发改委解读了相关文件,省统计局点评了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省委组织部通报了加强县市区干部挂职和培训的措施计划,省农业厅传达了全国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精神,会议表彰了2016年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市区,石泉、榆阳和大荔分别作了交流发言,签署了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合作协议、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区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把兴县强县作为落实追赶超越要求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增强抓好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郡县治天下安。对我省而言,县域兴则陕西兴,县域强则陕西强。当前我省已进入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的新阶段,必须充分认识兴县强县的重要意义,把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1.充分肯定全省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效。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按照系统化思维推动相关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县域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6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达到9438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县均生产总值由五年前的78.72亿元增加到111.6亿元,突破百亿元关口,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1%2010年以来,先后有4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12个县入选西部百强县。二是县域经济结构实现新优化。各县持续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省县域产业结构为14.5∶53.9∶31.6,与2011年相比得到进一步优化。26个县的三产占比超过40%,第三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7%,较2011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三是小城镇培育取得新进展。“十二五”以来,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累计开工项目3569个,完成投资561亿元,恒口、蔡家坡、庄里、大柳塔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进展顺利,蓝田汤峪镇、耀州照金镇、眉县汤峪镇、宁强青木川镇、杨陵五泉镇等五个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县域城镇化率达到43.4%四是产城融合迈出新步伐。坚持产城互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盘活资产存量、培育优势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园区成为城镇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累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00多个,2016年全省重点建设的194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营业收入9600亿元,同比增长9.8%,总产值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对承载产业、聚集资源和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2.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滞后、增速放缓。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与东部、中部省份有较大差距,且呈现继续拉大的趋势。2015年以来,县域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两年慢于全省GDP增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处位置不相匹配。二是规模偏小、结构不优。县域经济对全省GDP的贡献不足一半,县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县均水平的80%、内蒙古自治区的73.9%、安徽省的58.7%、江苏省的14.77%。县域经济尚未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服务业弱县”的特征,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省10.6个百分点。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两级分化。生产总值前10位的县市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34.9%,后10位的县市仅占2.2%。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县域经济分别占全省44.7%32.1%23.2%,同一区域内县域发展水平也不够均衡。全省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的县市不到总数一半,还有18个县低于50亿元。四是县域财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县域财政实力整体较弱,中省财力性转移支付占县域财力的60%以上,有47个县市占到70%以上,非税收入占县级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持续上升。2016年县域存贷比仅为45.24%。全省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同全国比明显偏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440元、9396元,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76元、2967元,排在全国第19位、26位。五是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欠账多。县域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75个百分点,80%的县城建成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普遍不够完善,县城市容市貌、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3.准确把握追赶超越对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抓好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探索县域科学发展路径,今年2月,经国务院审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浙江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发展改革方案》,对发挥嘉善在县域践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上的示范引领作用,作出了安排部署。近期央视新闻联播以“嘉善县域科学发展启示录”为题连续报道了其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和成效。这些说明,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追赶超越、“五个扎实”要求作为陕西未来发展的根本遵循,特别强调,陕西发展上台阶、上水平,难点在县域,潜力在县域,突破口也在县域,要有效提升县域活力。

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把大力推进兴县强县作为落实追赶超越要求的战略举措,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对照标杆争先进位,抢抓机遇追赶超越,努力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困难县,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为我省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把产业培育和发展作为兴县强县的关键支撑,推动县域经济扩规模优结构上水平

培育和发展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之路、根本之策。要统筹推进稳增长与调结构、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动能培育,抓业态促增长、抓园区促聚集、抓创新促转型、抓服务促投资,打造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

1.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主线。要紧盯需求结构变化,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魅力旅游名县。

一是大力培育特色现代农业。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布局,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一县一业”向纵深发展,建设20个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县。要实施优势品牌战略,加快创建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促进渭北陕北苹果、秦岭北麓及秦巴浅山区猕猴桃、陕南茶叶药材生猪、陕北小杂粮红枣山羊等产业提质增效,扩大渭北奶山羊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特色农畜产业规模。要抓好产业融合发展“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观光等关联业态,支持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标准,构建“接二连三”全产业链。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展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富县战略。当前我国整体上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我省处在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的阶段,全省特别是县域工业化水平总体滞后于全国。要认真落实工业促投资稳增长新21条措施,依托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主导产业壮大、关联产业聚集。关中各县要以协同创新为路径,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等领域,发展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分段产业链等协作关系,以产业配套促进工业发展。陕北各县要深入推进“三个转化”,围绕能源资源高效开发和深度转化布局项目,发展能源装备、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等产业及配套产业。陕南各县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进工业绿色化改造和绿色矿山建设,提升航空装备、新型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大力发掘服务业发展潜能。要依托全省物流枢纽建设,繁荣县域电子商务和商贸物流业,完善镇村配送服务网络,打造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县和“电子商务村”。要培育新兴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建设城市综合体,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态。要抓住高铁时代、休闲度假时代和旅游多元化需求时代带来的消费机遇,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打造一批文化内涵深厚、经营管理规范、综合功能突出的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路线,构建全景式覆盖、全产业发展、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的旅游新格局。

2.狠抓各类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这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基础。各地各部门要围绕落实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坚持特色发展、智慧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协同发展,推动各类产业园区由企业集中向产业集聚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一是突出功能定位。要统筹布局县域产业园区,制定完善工业集中区等各类园区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投融资规划。要通过“一园一策”加快培育“首位产业”,制定完善企业退出机制,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和关键项目。省上将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县域工业集中区示范园区,加快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二是完善基础设施。要实施公共设施提升、智慧园区培育、绿色循环发展等行动,提高园区投资强度,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水、电、气、热、信息、消防、绿化、防洪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要提高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仓储物流、金融法律等生产服务配套能力,完善住宿、餐饮、商务、休闲等生活功能。三是促进产业配套。要实施骨干龙头扶持、产业配套推进等行动,主动对接国内外大型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聚集效应。要完善集群企业间配套体系和产品分工协作,鼓励骨干龙头企业提高本地配套率,各县域工业集中区要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确定2-3家龙头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支持,通过建设支撑产业链、吸引配套产业链,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区域大循环、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四是推进产城融合。要坚持“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原则,统筹做好主体产业园与住宅、消费、学校等配套设施的衔接,建设产城融合综合体。要加强产业园区与市域大交通、国省道路的互联互通,通过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五是创新体制机制。要积极推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集中入驻产业园区,建成功能全、服务优的综合性行政服务平台。要探索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模式,广泛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建设管理,支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或大型企业集团托管县级产业园区,鼓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公司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本运作。

3.狠抓县域创新驱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结合创新型省份等国家试点示范建设,以创建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为抓手,整合优化创新创业资源,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县域创新创业格局,推动县域经济由要素驱动转变为要素和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实现县域发展的“弯道超车”。

一是促进创新与县域需求有效对接。各市县区要立足区域主导产业需求和发展方向,凝练技术难题,编制形成“一县一策”技术需求清单,建立县域创新发展科技需求库,并面向科研单位进行众包,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链。要学习借鉴广东“专业镇”、浙江特色小镇、江苏“科技镇长团”以及“淘宝县”等典型经验,找准突破口,加快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二是促进科技资源向县域进一步延伸。要充分发挥龙头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最新讲话系列第7978期胡和平: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