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康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二、“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结合搞好生态环境保护
(三)要注重项目带动和园区建设
(四)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
(五)以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为抓手
(六)把灾后重建与长远发展相结合
在安康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2010年11月23日,根据录音整理)
这次到安康来,主要是了解情况,调研学习。昨天,参观了几个工业园区,看了一些工业企业,看到一些产业化项目的工艺水平比较高,产业化初见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干部群众精神状态都很好,干劲很大,很有活力,总体感觉很不错。刚才,市委、市政府作了很好的工作汇报,我都赞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 安康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安康地处秦巴山区,自然条件比较艰苦。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又连续遭受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但安康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变压力为动力,团结奋斗,共克时艰,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总体保持了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各方面进步很大,基本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非常可喜,令人鼓舞。感觉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呈现了突破向上的良好势头。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生产总值连年增长都在15%以上。今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15.0%,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跃居全省中上水平,踏上了全省快速发展的节拍,出现了由滞后向突破发展迈进的历史性拐点。
二是发展条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坚持不懈抓好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制约安康发展的交通瓶颈得到很大缓解,推动安康进入了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时期,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生态环境等生产要素有了加速释放的新平台,使安康真正融入了全省、全国加快发展的大局之中。
三是特色产业发展卓有成效。园区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新型材料、富硒食品、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丝绸产业快速增长。重点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好,保持了强劲增势。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劳务输出成效明显,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开发了南宫山、瀛湖等一大批特色景区,旅游产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成功举办了系列重大活动,有力提升了安康对外形象和知名度。旅游综合收入大幅增长,带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在突破发展过程中,把水资源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保护好了一江清水,为国家“南水北调”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和牺牲,难能可贵。安康的空气质量非常好,非常适宜人居,可以说为子孙后代保住了一片青山绿水,为安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是民生建设扎实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实施顺利,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落实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工作做得都很好。基本公共卫生、农村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效果不错,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政策得到了很好落实。
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是很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对安康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巨大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二、“十二五”时期,安康需要着重抓好的几项工作
当前,国家和省上都在抓紧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在谋划“十二五”工作的时候,突出强调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依然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依然是主要任务,富民强省依然是主要的奋斗目标。“十二五”的主要目标是“三个上台阶”、“三个翻一番”,就是综合实力、生态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都要上台阶,经济总量、城乡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都要翻一番,使陕西发展实现历史性转折,力争赶超,争先进位,进入全国中等偏上省份的发展行列。
“十二五”将是安康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是安康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康处在成都、重庆、武汉、西安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只要积极利用、聚集、吸引和争取周边各类可以利用的发展优势和要素资源,通过区域合作、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完全可以顺势搭载周边的经济快车,分享周边地区改革发展带来的发展机会。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编制好“十二五”规划,认真谋划安康未来几年的发展,努力在发展中转变,通过转变加快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我觉得,“十二五”安康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发展条件有根本性改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关乎安康未来发展,关乎百姓民生,必须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将启动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这是我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机遇。随着全省范围内基础设施的改善,陕南逐渐成为全省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电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主战场,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省、市投入的强度都在加大,处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峰期。这些都是历史性的机会,必须抓住。要着眼全国、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善于借势借力促发展,乘势而上,坚持多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加快形成政府、民营和外资等多元投资模式。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谋划和争取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对交通、水利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保持公路、铁路、民航建设的合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