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保持良好局面的同时
二、在搞好住房建设的同时
三、在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同时
四、在抓好资金配套的同时
在全省移民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4月2日)
刚才,卫华、汉文同志对移民搬迁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大家要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在保持良好局面的同时,更加注重工作推进的计划性
移民搬迁工程自2011年实施以来,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一是群众和各级政府积极性高涨,如果说开始一些干部群众还有迟疑观望和畏难情绪的话,现在更多的是主动参与和积极推动。二是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机制、运作规范和完整的建设、资金、管理等政策体系,为常态化推进奠定了基础。三是避灾、扶贫、生态等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已成为大范围改善山区和贫困地区群众生存、生活、生产环境的有效途径,形成了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实施范围也由陕南逐步扩大到陕北、秦岭北麓和渭北旱塬地区。四是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国务院和有关部委从资金、政策和土地供应等方面都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可以说,涉及到近300万人的移民搬迁,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国家支持,不仅成为事关全省大局的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而且成为在外界具有广泛影响、显著提升陕西形象的重要名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盲目乐观,必须充分认识到移民搬迁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一是从搬迁对象来看,一种是经济状况较好的,一种是无劳动能力、无家庭积累、无安全住房的“三无户”和特困户,一种是介乎两者之间的。第一种目前大部分已经搬迁,第二种需要由政府“兜底”解决,第三种人数较多且经济条件较差,这就在客观上加大了下一步工作推进的难度,对针对性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二是从土地供应来看,搬迁选址的土地既要能保证生产生活,又要能符合避灾要求,但一些地理条件和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先期利用,今后可选择的土地越来越有限,这一点在陕南尤为明显。三是从搬迁进程来看,10年规划大体上3年为一个阶段,前三年陕南搬迁20.07万户、占到规划任务的33.5%,陕北搬迁22.6万人、占规划任务的38.3%,较好地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今后三年将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于整个目标任务的完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这一时期抓不紧,攻坚阶段的最后三年多时间压力将越来越大。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进一步增强搬迁的计划性,围绕目标,统筹规划,系统安排,明确每一阶段、每一年度的任务,逐项推进,认真落实。到2016年,要完成特困户、“三无户”、五保户等群体的安置任务,分别按照搬迁户总数10%落实优惠政策、建设共有产权房和免费使用的周转房等形式解决住房问题,同时每年要确保陕南、陕北至少搬迁6万户和1.6万户。尤其是陕北有效施工期短,秦岭北麓和渭北旱塬刚刚起步,任务更重,一定要精心谋划、科学调度、抓紧推进,努力做到每个时间节点的任务都能完成。
二、在搞好住房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相关设施的配套
住房建设始终是移民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在按照规划稳步推进的同时,高度重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强化质量意识。所有房屋都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和质量规范进行建设,不能出现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必须按照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一查到底。二是要强化标准意识。坚持按60、80、100平米三种标准建设,最大户型不超过140平米,交钥匙的贫困户不超过60平米,既保证需求,又顺应潮流。三是要强化安全意识。现在有些安置点为扩大土地面积,过分地削山斩岩、填江改河,这样做有悖自然规律,必须保证安置的地方安全可靠,不能形成新的灾害。四是要强化群众意识。尽管通过移民搬迁推进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必须尊重群众意愿,按规律办事,在居住地地质状况安全的前提下不能强迫群众搬迁。在房屋及相关设施的设计上,也要充分考虑群众生活需要。调研中发现,有些房子建得很漂亮却没有室内卫生间,很不方便。
近两年多来,我们主要精力和投资放在住房建设上,配套设施方面却相对滞后。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陕南移民搬迁需完成配套项目7704个、投资25.29亿元,截至目前仅完成3183个、占41.3%。对此,省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明确提出从今年起按照“保基本、按标准、分阶段、抓统筹”的思路,优先保证各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时到位。
保基本,就是既不搞贪大求洋,也不搞小而全,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优化布局,集中利用,不搞重复建设。按标准,就是30-100户的集中安置点,主要完善生产生活所必需的水、电、路等;100-500户的,主要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500户以上的,配齐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也要跟上,不能形成新的污染。分阶段,就是2011-2012年度的配套设施去年底前全部建设完成。去年建成的今年年底前完成。今后每年由省级部门纳入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抓统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