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高位统筹推进
(二)聚焦农业垃圾
(三)攻坚生活垃圾
(四)严管建筑垃圾
(五)深化宣传引导
(六)强化监督考核
二、存在问题
(一)保洁队伍建设滞后
(二)群众主体意识薄弱
(三)资金投入压力持续增大
(四)建筑垃圾监管难度加大
三、下步打算
(一)完善长效机制
(二)强化队伍建设
(三)升级处理设施
(四)深化宣传引导
XX市2025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报告
2025年以来,XX市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抓手,坚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全域推进。全年聚焦农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三大重点领域,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闭环管理体系,通过责任压实、模式创新、宣传引导等综合举措,推动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实现根本性好转。现将本年度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高位统筹推进,构建三级责任体系
年初,XX市召开全市城乡人居环境净化整治工作推进会议及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提升行动动员部署工作会议,对农村环境净化整治重点任务进行专项安排部署。会议明确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纳入乡镇年度绩效考核核心指标,通过签订责任书、划定任务分解表等方式,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市级层面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农村、住建、环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制度;乡镇层面设立环境整治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辖区工作协调推进;村级层面由党组织书记担任第一责任人,组织动员保洁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参与日常管护,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聚焦农业垃圾,破解设施大棚废弃物处置难题
针对辖区内设施农业集中区域农业生产垃圾产生量大、暂存空间不足、随意堆放现象突出的问题,XX市农业农村部门出台专项技术指导意见,明确"每400栋大棚配置不低于1亩晾晒点,不足400栋按实际数量折算面积"的选址标准。各乡镇街道依据该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年累计新建、改建农业垃圾规范化晾晒点127处,总占地面积达385亩,有效解决了设施大棚秸秆、藤蔓、残膜等农业废弃物无处存放、占道堆积等问题。同时,建立农业垃圾定期清运机制,由乡镇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对晾晒点内完成初步处理的农业垃圾进行统一收集,运送至资源化利用中心进行堆肥或能源化处置,实现农业垃圾从"无序堆放"向"有处存、规范运、无乱堆"转变。
(三)攻坚生活垃圾,实现分类收运闭环管理
XX市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在户分类环节,统一配发分类垃圾桶3.2万套,印制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明白纸15万份,通过村广播、宣传栏等载体普及分类知识,农户分类知晓率达95%以上;在村收集环节,组建村级保洁队伍289支,配备密闭式收集车467台,每日定时定点上门收集,确保垃圾不落地、不隔夜;在镇转运环节,建成标准化垃圾转运站18座,配置大型转运车辆62台,转运过程严格执行密闭化运输,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在县处理环节,所有生活垃圾均运送至市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置,日处理能力达600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精准、清运高效、全域洁净"目标。截至2025年11月中旬,全市累计收集、清运各类生活垃圾约5.5万吨,农村长期积存的垃圾问题得到极大缓解,行政村环境卫生达标率由年初的67%提升至98%。
(四)严管建筑垃圾,强化源头管控合规处置
针对农村建房、道路改造等产生的建筑垃圾,XX市坚持"源头管控、合规处置、重点清零"原则。各乡镇街道联合自然资源、综合执法等部门,在建房审批环节同步告知建筑垃圾处理要求,明确"谁产生、谁负责"主体责任。同步选定符合环保要求的合规填埋点46处,总库容约120万立方米,用于消纳辖区建筑垃圾。建立建筑垃圾处置台账,实行"一车一证、一点一账"管理,严禁建筑垃圾进入生活垃圾中转站或随意倾倒。全年累计规范处置建筑垃圾约8.3万立方米,查处违规倾倒行为23起,行政处罚12.6万元,基本实现"定点填、不抛撒、无外露"管理目标。
(五)深化宣传引导,营造全民共治氛围
XX市将群众参与作为提升整治成效的关键变量。市级媒体开设"环境整治曝光台"专栏,每周刊播正反典型各3期;乡村两级利用大喇叭广播每日早中晚三次播放环境卫生管护倡议书,累计播放时长达2.8万小时;组织镇村干部、网格员入户发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告知书》18.6万份,面对面讲解政策要求。开展"清洁家园·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