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三、意见建议
关于加强XX区全区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的建议
各位委员、各位同志: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是关系到我区长远发展和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今天,我代表区科协,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区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作,谈几点情况、问题和建议,供各位参考。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区青少年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一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我区已基本形成了由科协牵头,教育、科技等部门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科学素质工作格局。截至2025年11月,全区6至24岁的青少年总人口数约18.2万人,其中中小学在校生约12.5万人,已实现科普教育活动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园的全覆盖。
二是科学教育成效显现。通过持续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有效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热情。根据2025年最新一期全区青少年科学素质抽样测评数据显示,我区青少年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标率为91.5%,测评平均分为85.2分,较2024年同期分别提升了1.8和1.2个百分点,整体水平稳中有进。
三是科普资源不断丰富。我区积极整合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挂牌成立了15家“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初步构建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科普阵地网络。区财政对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2025年用于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专项财政预算总额达到350万元,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宏伟目标,以及应对新一轮区域竞争的迫切要求,我区青少年科学素质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和不足。
一是对工作的战略性认识仍有待深化。部分单位和学校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的长期性、基础性地位认识不足,存在“重智育、轻科普”“重应试、轻素养”的倾向。科学教育有时被视为“副科”或“软任务”,在课程安排、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未能得到充分保障,导致科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
二是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不均、不精。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科普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中心城区的学校往往能接触到更前沿的科技讲座和更丰富的实践活动,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则相对匮乏。同时,部分科普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满足于“走过场”“摆展板”,缺乏互动性和探究性,难以真正激发青少年的深度思考和创新潜能,精品化、体系化的科普项目供给不足。
三是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健全、不畅。目前,科协、教育、科技等部门之间的联动仍显松散,未能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议事协调和资源共享机制。社会资源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辖区内的高校和科技企业虽有参与意愿,但缺乏有效的对接平台和激励政策,导致其高端科研设备、高水平科技人才等宝贵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优势,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