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确把握形势
二、强化源头治理
三、优化化解机制
四、筑牢基层基础
五、压实工作责任
在全区社会治理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社会治理工作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重要论述,分析研判当前工作形势,研究部署下阶段重点任务。刚才,会议通报了全区社会治理工作情况,有关单位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社会治理责任担当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关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今年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各项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效。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不断健全,调解成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部分区域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完善,治安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群防群治力量进一步壮大。这些成绩值得肯定。
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社会治理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矛盾形态看,利益诉求日趋多元,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特征,一些隐性矛盾潜伏期长、爆发点难以预测。从工作短板看,部分基层单位排查预警不够及时,源头化解不够有力,存在“重处置轻预防”倾向。从能力要求看,新技术催生新风险,传统治理手段面临挑战,智慧化、精准化水平亟待提升。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推动社会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强化源头治理,构建风险隐患感知预警体系
源头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必须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把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要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组织公安、群团、镇街、村居社区等力量,采取日常走访、专项排查、集中清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债务纠纷等重点领域开展滚动式排查。建立网格化管理责任制,确保每个网格都有专人负责、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每个问题都有处置预案。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建立台账、分类管理、动态更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
二要完善捕捉弱信号工作机制。创新社会风险感知模式,广泛动员楼长、网格员、志愿者等热心群体担任信息员,发挥探头作用,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楼长队伍可上报弱信号信息,95%的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化解。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智慧治理平台,对12345热线、网络舆情、群众来信来访等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精准识别潜在风险点。今年以来,部分地区通过该机制已预警民生诉求弱信号445条,解决378条;企业诉求弱信号115条,解决110条,成效显著。要建立弱信号快速响应机制,对收集到的信息第一时间核实、研判、处置,防止小苗头演变成大事件。
三要强化重点群体服务管理。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群体,要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和帮扶政策。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策,明确责任主体、管控措施、帮扶方案。对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员及其家庭,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就业扶持、临时救助等帮扶,防止因服务管理不到位引发个人极端案事件。特别是对扬言报复社会、有暴力倾向的人员,要纳入视线、重点管控,坚决守住不发生恶性案事件的底线。
三、优化化解机制,提升矛盾纠纷调处效能
化解矛盾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功能。必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多元化解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一要发挥各级综治中心枢纽作用。健全统一受理、分办流转、依法办理、闭环管理的处置机制,实现群众解决问题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要明确受理范围、规范工作流程、统一服务标准,对群众诉求实行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对跨领域、跨部门的复杂纠纷,由综治中心牵头组织联合调处,集中攻坚、限时化解。要建立督办反馈机制,对办理进展缓慢、群众不满意的案件,实行挂牌督办、跟踪问效。
二要推进村社区综治中心建设。按照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效果的标准,抓紧推进基层综治中心建设。今年内要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确保基层治理有实体支撑。要明确村社区综治中心在矛盾调解、治安防控、便民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赋予其必要的协调权和处置权。加强人员配备,每个中心至少配备1名专职调解员,有条件的可配备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建立村社区综治中心与上级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的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三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维护权益、定纷止争。对适宜调解的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作用,推动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对调解不成的,及时引导当事人通过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途径解决。对必须进入诉讼程序的,加强诉调对接,开展诉前调解,减轻群众诉累。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让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