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与总体部署
(二)组织架构与责任体系
(三)主要工作举措
1.苗木修剪整形专项
2.除草施肥养护
3.病虫害防治体系
4.树穴池修复改造
5.卫生保洁与环境整治
(四)工作成效与数据成果
(五)经验总结与创新实践
二、存在问题
(一)技术层面的不足
(二)管理层面的挑战
(三)资源配置的短板
三、下步打算
(一)强化制度技术督导三重保障
(二)推动市辖各区全面提升
(三)夯实冬春城市绿化工作基础
XX单位2025年度XX大道绿化景观提质工作总结报告
自2025年11月上旬启动XX大道绿化景观提质专项工作以来,XX单位深入贯彻中心城区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紧扣秋冬季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重点,以构建高品质城市生态廊道为目标,系统推进道路绿化景观系统性提升。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与总体部署
XX大道作为贯穿城市核心区域的东西向交通主轴,承担着连接XX区域与XX枢纽的重要功能,其沿线绿化景观品质直接关系到城市门户形象与市民出行体验。针对该道路部分路段存在的植株老化、修剪养护不到位、卫生保洁标准不统一等突出问题,XX单位牵头制定《XX大道绿化景观提质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以"统一标准、全面覆盖、问题导向、整改闭环"为总原则,力争通过集中攻坚实现道路绿化面貌根本性改观。
本次提质工作聚焦苗木修剪整形、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树穴池修复改造及卫生保洁五大核心领域,采取"三级网格+业务协同"管理模式,建立"巡查-反馈-整改"即时响应机制。自11月7日全面铺开以来,工作推进节奏紧凑,日均投入专业力量逾50人次,形成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责任人协调跟进、业务科室督导落实的纵向贯通责任链条,确保各项任务按节点高质量完成。
(二)组织架构与责任体系
专项工作构建"总指挥部-片区负责人-网格管理员"三级组织体系。总指挥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整体调度与重大决策;下设东段、中段、西段三个片区工作组,各由一名科级干部担任责任人,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最基层设置12个网格管理单元,每个单元配备2名专业技术骨干与4名养护作业人员,实现责任区域无死角覆盖。
为保障协同效率,创新建立"日巡查、日反馈、日整改"工作机制。技术帮扶队伍每日上午完成全线徒步巡查,午间召开碰头会形成问题清单,下午即组织绿化管养队伍进场整改。截至11月中旬,累计出动技术帮扶队伍30余人次,绿化管养队伍400余人次,发现问题点位127处,已完成整改119处,整改率达93.7%。该模式有效避免了问题积压,将平均整改周期压缩至24小时以内。
(三)主要工作举措
1.苗木修剪整形专项
对照《城市道路绿化养护技术规范》二级标准,对沿线行道树、隔离带绿篱及节点景观苗木实施分类修剪。行道树重点疏除枯枝、病虫枝、交叉枝及影响交通视线的过密枝条,平均单株修剪量控制在树冠总量的15%-20%,确保树形匀称、通风透光。隔离带绿篱采用机械修剪与人工精修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控制高度与立面平整度,做到上平面水平、侧面垂直、棱角分明。对重要路口节点处的造型植物进行艺术性修剪,提升视觉层次感。专项实施期间,完成乔木修剪1680株、绿篱修剪3.2万平方米,清理绿化垃圾37车次。
2.除草施肥养护
针对秋季杂草结籽、生长旺盛的特点,采取"人工拔除+药剂防除"双管齐下策略。对绿篱根部、树穴内部等机械作业盲区,组织人工精细拔除,累计清除杂草4.8万平方米,做到"除早、除小、除净"。对草坪及地被区域,选用芽前封闭除草剂与茎叶处理剂组合施用,有效控制恶性杂草蔓延。施肥作业坚持"因地制宜、按需供给",对长势衰弱的苗木追施有机肥与复合肥,对花灌木增施磷钾肥促进花芽分化,累计施肥面积5.6万平方米,使用各类肥料12.5吨。通过精准养护,植株叶片色泽明显转绿,生长势显著增强。
3.病虫害防治体系
建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机制,每日巡查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重点防治蚜虫、介壳虫、叶斑病、白粉病等秋冬季常发病虫害,采用低毒高效药剂轮换使用,累计喷施药剂1.8万平方米。对2处紫薇白粉病较重区域进行重点防控,通过增施钾肥提升植株抗性,结合化学防治,病情指数下降73%。同步开展冬季清园工作,清除枯枝落叶、病虫枝,减少越冬虫源,为来年病虫害防控奠定基础。
4.树穴池修复改造
对全线1200余个树穴池进行普查建档,分类施策实施修复。对破损盖板统一更换为铸铁篦子,提升承重能力与美观度;对树池内土壤板结严重的,进行深翻松土,掺入腐殖土改良;对裸露树池铺设有机覆盖物,既保墒抑尘又美化环境。累计修复树穴池487个,更换盖板156块,铺设覆盖物2.3万平方米。改造后的树穴池与周边铺装衔接平顺,有效解决了行人绊倒、垃圾藏匿等问题。
5.卫生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