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高位推动
(二)宣教铸魂
(三)文艺赋能
(四)多维发力
(五)示范引领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观念转变仍需深化
(二)治理机制执行存在短板
(三)工作推进均衡性有待提升
三、下步打算
(一)深化宣传教育
(二)完善制度体系
(三)创新工作方法
XX市2025年度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报告
2025年,XX市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系统谋划、多维发力、标本兼治,以宣传教育铸魂、实践养成塑形、制度保障固本,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高位推动,强化组织保障,构建齐抓共管格局
XX市始终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高位推动、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2025年以来,市级层面多次召开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强化顶层设计,压实各级责任,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在具体实践中,XX市充分发挥党政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文明过大年暨移风易俗宣传月”主题活动中,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在移风易俗签名墙上郑重签字承诺,身体力行倡导文明新风。依托村民委员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基层自治组织,通过故事分享、政策解读、发放倡议书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推动婚丧嫁娶改革纳入村规民约。以“四听四议”工作法为抓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共同商议制定红白事办理标准,推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理念成为社会共识。2025年第3期《江苏精神文明建设简报》聚焦XX市“三力”聚合显担当、移风易俗见成效的实践经验,推介了特色举措,相关工作多次被省级以上媒体平台转发关注。
阵地建设方面,XX市持续夯实基层宣传堡垒。充分利用好人馆、孝老爱亲文化墙、移风易俗文化广场等实体阵地,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先后在新集镇、交通运输局、众鑫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办道德讲堂活动,以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感化群众,引导群众见贤思齐。这些阵地已成为传播文明理念、凝聚道德力量的重要平台,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00余场,直接受众超过3万人次,有效推动了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
(二)宣教铸魂,营造浓厚氛围,实现全域覆盖传播
XX市坚持“群众在哪里,宣传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理念,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城乡全域覆盖的立体化宣传网络。线上,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依托“文明XX”视频号、“XX发布”客户端以及社区网格群、楼栋群等渠道,持续发布“文明XX一路新风”“仪韵乡风”等主题内容,实现大屏小屏联动发力。全年创作《文明祭扫》少儿快板、《感动XX》公益宣传片、清廉家风AI短视频、《彩礼风波》小品等新媒体作品20余部,视频总浏览量突破10万次,以群众爱看、易懂、乐接受的形式推动移风易俗入脑入心。
线下,志愿服务队穿梭城乡,把新风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全年组织移风易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50余场,参与志愿者超过5000人次,服务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在城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集中宣传、互动体验等活动80余场;在农村,组织流动宣传车深入集市、村口,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通过“敲门行动”“板凳会”等形式,与群众促膝长谈,解答疑惑,消除顾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文明洗礼。
(三)文艺赋能,创新传播方式,推动理念内化于心
XX市积极探索“文艺+移风易俗”的创新路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破解“大道理难入心”的困境。7月10日晚,宝能广场化身“开放式剧院”,扬州市移风易俗主题巡演XX专场火热开演,现场人潮如织,反响热烈。暑期期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变身“文明秀场”,通过歌舞、小品、曲艺等艺术形式,将“硬约束”转化为“软风俗”,把“大道理”唱成“小曲儿”,用身边事、家常理引发群众共鸣,让难以启齿的陋习在笑声中破防、在掌声中瓦解。
文艺轻骑兵不止在城区活跃,更将新风尚吹向田间地头。移风易俗文艺展演陆续走进大仪、青山、刘集等镇村,用乡音乡情讲清新观念,用笑声掌声拆掉老规矩。全年累计开展镇村级文艺巡演35场,观众超过2万人次。通过创作《彩礼风波》《简办不减爱》等原创小品,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社会痛点搬上舞台,引导群众在观赏中反思、在反思中践行。这种“看戏的笑点”转化为“践行的支点”的创新做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而温暖的文明力量,相关经验被省级媒体专题报道。
(四)多维发力,构建长效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XX市注重从制度层面破解移风易俗难题,通过积分制、集体婚礼等创新举措,实现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转变。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带头开设的“电力爱心超市”,将移风易俗行为量化为积分,村民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一模式在全市范围推广,全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