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服务开展概况
(二)服务内容与模式
(三)初步成效与社会反响
二、存在问题
(一)资源保障体系存在短板
1.专业人才队伍结构性短缺
2.康复设备与设施配置不足
3.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二)服务管理与运行机制亟待优化
1.跨部门协同机制有待深化
2.服务可及性与均等化面临挑战
3.长效评估与动态管理体系缺失
三、下步打算
(一)强化内生动力
1.实施人才梯队建设计划
2.推进康复设施与技术升级
3.探索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
(二)创新服务模式
1.深化多方联动与服务整合
2.探索“互联网+康复”服务新路径
3.构建全周期康复效果评估体系
(三)拓展服务外延
1.有序扩大服务覆盖范围
2.加强预防与健康知识普及
XX医院关于2025年度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情况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家及XX省、XX市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提升残疾人群体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在XX县残联的统筹指导下,我院于2025年度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系统性地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服务活动。现将本年度工作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5年,我院紧密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核心目标,坚持以残疾人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院内优质医疗资源,并与XX县残联等相关单位构建了紧密的协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了残疾人精准康复“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服务模式,致力于破解偏远地区残疾人因“康复难、出行不便”而面临的困境。
(一)服务开展概况
我院组建了一支由康复科、中医科、理疗科等多科室骨干力量构成的专业医疗团队,秉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的原则,将康复服务阵地前移至基层一线。本年度,服务足迹覆盖了XX县所辖的XX、XX等多个重点乡镇,将专业的康复诊疗与健康指导直接送至残疾人群众的“家门口”。
截至2025年11月10日,我院年度精准康复服务已累计开展90余场次,总计服务残疾人865人次。根据我院建立的个性化康复档案数据显示,服务对象涵盖了不同残疾类型,其中肢体残疾占比最高,为58.3%;其次为视力残疾,占比15.2%;听力言语残疾、智力残疾及精神残疾等其他类型合计占比26.5%。这一数据分布基本反映了区域内残疾人群体的构成特征,也为我院后续服务资源的调配与优化提供了依据。
(二)服务内容与模式
工作开展中,我院注重服务的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建立了系统性的服务流程。
首先,在精准识别环节,医疗团队依托XX县残联提供的残疾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并结合入户走访,对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康复意愿及家庭支持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为其建立起“一人一档”的动态电子健康档案。
其次,在精准施策环节,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和个体差异化的康复需求,医疗团队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服务项目涵盖了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中医药疗法,共计提供了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理疗)、针灸、推拿、拔罐、康复评定、心理疏导、家庭康复指导等在内的20余项康复服务。例如,针对脑卒中后偏瘫的肢体残疾患者,采用以运动功能再学习为主,结合针灸刺激神经恢复的综合方案;针对长期卧床患者,则重点进行体位管理、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和压疮预防指导。
再次,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我院积极探索“机构康复为支撑,社区康复为基础,家庭康复为依托”的三位一体服务模式。除了在活动现场提供集中治疗外,医护人员更将工作重点放在对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上,悉心指导其掌握简便易行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和日常护理技巧,旨在提升家庭康复能力,建立长效康复机制。此举不仅有效延伸了服务链条,也极大地激发了残疾人参与康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初步成效与社会反响
通过一年的扎实工作,我院的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根据康复效果评估初步统计,接受系统性康复服务的对象中,超过85%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肢体功能或社会参与能力方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通过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普遍增强了残疾人及其家庭战胜困难、融入社会的信心。
这项工作有效提升了区域内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的覆盖率,基本符合国家到2025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的宏观政策目标。服务活动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与一致好评,多家地方媒体对我院的活动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也为我院树立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在XX县残联组织的年度绩效评估中,我院的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均位居前列。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广大残疾人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康复需求,我院在推进精准康复服务工作中仍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瓶颈制约与现实挑战。
(一)资源保障体系存在短板
1.专业人才队伍结构性短缺。这是制约康复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瓶颈。当前,我国康复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十分突出。具体到我院,虽然组建了服务团队,但具备系统康复医学教育背景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人才依然紧缺,尤其是深入乡镇开展服务时,人员配置更显捉襟见肘。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与有限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导致基层医疗机构面临“引才难、留才难”的双重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服务的深度和可持续性。
2.康复设备与设施配置不足。精准康复的实施离不开现代化康复设备的技术支撑。目前,我院的康复设备配置尚以基础理疗设备为主,对于一些功能评定、神经康复、儿童康复等所需的先进设备较为匮乏。此外,即便是XX县残联层面统一配置的部分设备,也可能因缺乏专业操作人员或配套场地,存在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风险,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无法满足残疾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康复需求。
3.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精准康复服务,特别是“送康上门”模式,涉及交通、人力、耗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