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战略部署
(二)排查隐患路段
(三)加强管控力度
(四)深化宣传引导
二、存在问题
(一)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技术手段应用存在瓶颈
(三)公众配合度与参与度有待提升
三、下步打算
(一)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二)强化技术攻关与融合
(三)构建全民参与新格局
XX单位2025年冬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报告
为有效应对冬季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对道路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切实防范化解各类交通风险隐患,保障群众出行安全顺畅,自2025年11月10日起,XX单位扎实采取四项举措,全力推进冬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冬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年度公安交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年度冬季保畅工作启动以来,XX单位全警动员、全域覆盖、全程发力,累计出动警力114人次,查处各类违法行为138余起,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可控。
(一)强化战略部署,提高思想认识
第一时间召开冬季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专题部署会,深入分析冬季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研判雨雪冰冻天气、节日出行高峰等带来的风险隐患,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分工和重点任务。要求全体民辅警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冬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冬季交通安全防线。同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岗、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冬季交通管理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殊性。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每年第四季度特别是11月至次年2月,全国交通事故总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恶劣天气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比可达全年同类事故的60%以上。从近五年数据分析,冰雪路面条件下的事故死亡率比普通干燥路面高出3-4倍。基于这一客观规律,本次战略部署特别强调"三个必须"原则:必须将警力资源配置向风险最高时段倾斜,必须将技术装备投入向隐患最突出路段集中,必须将宣传教育覆盖向安全意识最薄弱群体延伸。这种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体现在对风险的精准识别上,通过建立"风险等级-响应强度"动态匹配机制,实现了交通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实际执行层面,战略部署的落地依赖于严密的组织体系。具体而言,建立了"日调度、周通报、月评估"的指挥机制,每日通过视频调度系统对重点路段通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每周发布工作通报对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排名,每月召开评估会议对阶段性成效进行复盘总结。这种闭环管理模式确保了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信息畅通。数据显示,实施该机制后,指令传达时间较以往缩短40%,基层响应效率提升35%。同时,制定了《冬季交通应急管理工作预案》,针对大雪、团雾、冰冻等八种极端天气情况,明确了警力部署、交通管制、分流疏导等具体措施,做到了"一情一策"的精准应对。
(二)排查隐患路段,筑牢安全屏障
聚焦冬季事故易发多发路段,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重点排查急弯、陡坡、桥面、隧道、农村偏远路段等关键部位。对排查出的路面结冰点、标志标线模糊、安全防护设施缺失等隐患,建立详细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单位,实行销号管理。同时,针对短期内难以整改的隐患路段,及时设置警示标志、减速带等临时防护设施,安排警力加强巡逻管控,提醒过往车辆减速慢行,从源头上防范交通事故发生。
隐患排查工作严格遵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技术层面,引入了无人机航拍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排查手段,对辖区全部1287公里国省道、县乡道实现了数字化建档。通过高清影像识别技术,累计发现标线磨损路段237处、护栏缺失破损点189个、警示标志遮挡或损坏76块。这些数据全部录入隐患排查数据库,按照"重大隐患不过周、一般隐患不过月"的标准推进整改。截至报告期,已完成整改387项,整改率达89.6%,剩余45处隐患均已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并纳入2026年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计划。
源头治理是本次隐患整治的核心理念。针对排查出的136处易结冰桥梁和涵洞,协调公路养护部门提前储备融雪剂280吨、防滑料450立方米,并安装温度湿度监测传感器23套,实现路面状况实时预警。实践证明,这种主动防御模式大幅降低了事故发生率。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数据,在同类条件下,提前采取融雪防滑措施的路段,事故率可降低65%以上。对农村偏远路段这一管理薄弱地带,特别增设了临时执勤点8个,部署警力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确保重点时段见警车、见警灯、见警察。这种警力下沉策略有效填补了管理真空,农村地区交通事故同比下降21.3%。
(三)加强管控力度,严查交通违法
结合冬季交通出行特点,科学调整警力部署,实行"定点执勤+流动巡逻"相结合的管控模式。在早晚高峰、夜间等重点时段,以及事故多发路段、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加大巡逻密度和管控力度,严厉查处酒驾醉驾、超员超载、超速行驶、疲劳驾驶、无证驾驶、货车违法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同时,针对冬季雨雪天气路面湿滑的特点,重点整治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非机动车逆行、行人随意横穿马路等陋习,形成"严管、严查、严处"的高压态势,切实规范道路通行秩序。
冬季交通违法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从违法类型看,酒驾醉驾、超员超载等主观故意违法与恶劣天气导致的操作不当违法呈现"双高峰"态势。针对这一特点,管控策略突出"时空两端"精准发力。时间端,将夜间20时至次日2时设定为酒驾醉驾查处"黄金时段",依托执法站与流动小组交叉布控模式,累计检查车辆1.2万辆次,查处酒醉驾违法23起,其中醉驾7起,全部依法刑事拘留。空间端,在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部署常态警力,查处货车违法载人、客货混装等农村突出违法56起,有效遏制了群死群伤事故风险。
科技赋能是提升管控效能的关键变量。全面启用了移动警务终端与电子警察协同作战机制,通过大数据研判平台对重点车辆、重点驾驶人实行"标签化"管理,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一线民警。实践中,该模式使重点违法车辆拦截成功率提升至92%,较传统巡逻模式提高47个百分点。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