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过去
二、对比数据
三、聚焦目标
X镇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各村(社区)的书记、主任,各位企业家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这既是一次形势分析会,也是一次任务部署会,更是一次责任再压实、警钟再敲响的动员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上级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今年以来我镇的工作,深刻剖析当前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并对今冬明春乃至下一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李镇长已经通报了相关情况并作了具体工作安排,我都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坚决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回顾过去,正视成绩与不足,清醒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围绕“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的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各部门、各村居、各企业签订了年度安全生产责任状;我们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安全知识,提升了全民安全意识;我们还针对重点行业领域,如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组织了多次联合执法和隐患排查。这些工作为我镇保持了总体稳定的社会环境打下了基础,成绩值得肯定。
但是,同志们,我们绝不能因为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就沾沾自喜、盲目乐观。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的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风险隐患点多面广,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尤其是对照全省的安全生产形势和我镇过去三年的数据,我们的差距和问题更加凸显,形势不容我们有丝毫松懈。
二、对比数据,深刻剖析形势,准确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严峻性与复杂性
“数据是最好的镜子”。要看清形势,我们必须从数据入手,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
首先,我们看全省的宏观形势。根据省应急管理厅近期发布的报告,2024年以来,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实现“稳定向好”。尽管不同报告的统计口径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有报告显示2024年全省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104起、死亡1875人,而另一份报告则指出全年事故为874起、死亡915人,但一个共同的、明确的趋势是,全省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了“双下降”较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并且全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关键指标持续下降,这充分说明,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省范围内的系统性治理和风险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同志们,我们必须痛心疾首地承认,当全省形势一片向好之时,我们X镇却交出了一份极不光彩的答卷。与全省的“双下降”形成鲜明、刺眼的对比,我们镇近三年的安全生产数据走势,特别是2023年的“井喷式”反弹,给我们敲响了最响亮、最沉重的警钟。
让我们来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20XX年,我镇安全生产形势相对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约180起,死亡10人,受伤约200人。这个数字本身已经不低,但当时我们认为这已是工作的常态基线。
20XX年,我镇安全生产形势急转直下,各项数据指标全面“亮红灯”。根据年度统计,全镇各类安全事故累计发生359起,造成13人死亡,465人受伤。与20XX年相比,事故宗数暴增近100%,受伤人数更是增加了130%以上,死亡人数也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信号,表明我们过去积累的一些问题在那一年集中爆发了。
2024年,也就是去年,在镇党委政府痛定思痛、重拳整治之下,形势有所遏制。根据截止到10月底的统计,全镇发生事故约220起,死亡8人,受伤约250人。虽然与20XX年同期相比实现了下降,但这个数字依然远高于20XX年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的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根子上的问题远未解决,反弹的压力巨大。特别是在今年1-4月份,曾一度出现事故多发势头,单季度就发生了196起事故,造成3人死亡、17人受伤这警示我们工作稍有放松,事故就会抬头。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生命的逝去,是一个个幸福家庭的破碎,是企业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更是对我们全镇干部工作能力和责任担当的严峻拷问!为什么在全省形势向好的大背景下,我们X镇会成为“洼地”和“短板”?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通过深入调研和事故溯源分析,我们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思想上的“总开关”没有拧紧。“万事皆由心生”。一些部门负责人、企业主乃至一线员工,思想上存在严重的麻痹松懈。有的认为安全生产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心存侥幸,觉得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有的对反复强调的安全规定“审美疲劳”,听不进、看不见、做不到。这种“与我无关”的看客心态和“习以为常”的麻木思想,是滋生一切事故的温床。2023年多起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都与作业人员未按规定佩戴安全防护用具直接相关,这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第二,责任上的“压力链”没有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