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某县国家第二批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总结VIP免费

提纲:

一、试点工作总体情况

  (一)高位统筹

  (二)精准投入

  (三)示范引领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一)聚焦“产业兴旺”

  (二)聚焦“生态宜居”

  (三)聚焦“生活富裕”

三、试点工作成效与亮点

  (一)农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乡村治理效能大幅提高

  (三)农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

  (四)形成一批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数字技术应用深度不足

  (二)数字基础设施仍有短板

  (三)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四)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善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深化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应用

  (二)完善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

  (五)拓展数字乡村治理场景


某县国家第二批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总结


自入选国家第二批数字乡村试点县以来,我县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域推进、示范引领”原则,将数字化改革作为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核心抓手,系统推进农业、生态、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经过两年试点建设,全县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融合不断深化,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县域实践样本”。现将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试点工作总体情况

(一)高位统筹,构建“三位一体”推进机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将其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清单,构建“县委统筹、政府落实、部门协同”的三位一体推进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数字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农业农村局,明确发改、科技、工信、交通、文旅等23个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格局。先后印发《某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某县数字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文件,细化12个领域45项具体任务,制定“季度调度、半年督查、年度考核”制度,将试点工作成效纳入乡镇和部门绩效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精准投入,保障试点建设资金需求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资金筹措模式,两年累计投入数字乡村建设资金5.8亿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1.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6亿元。一方面,整合农业农村、科技、工信等部门项目资金,重点支持智慧农业、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方式,吸引电信运营商、电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参与试点工作。例如,与中国移动某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投入1.8亿元推进5G网络覆盖和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引导某农业科技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智慧麻鸡养殖基地,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局面。

(三)示范引领,打造“点上突破、面上推广”格局

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选取产业基础好、数字化意愿强的3个乡镇、20个行政村作为首批示范点位,重点打造智慧农业、数字治理、电商服务三类示范场景。通过总结示范点位经验,形成《某县智慧农业建设操作指南》《某县农村人居环境数字管护工作规范》等8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逐步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截至20246月,全县数字乡村建设覆盖率达100%,其中智慧农业基地、数字管护村庄、村级电商服务点覆盖率分别达85%92%100%,实现“从点上出彩到面上开花”的转变。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一)聚焦“产业兴旺”,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经营、监管全链条,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打造“123+N”智慧农业发展体系(“1”个农业产业大数据决策分析系统,“2”类智慧农场〈种植类、养殖类〉,“3”大数字平台〈生产监控平台、质量追溯平台、产销对接平台〉,“N”个特色农业应用场景),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经营网络化、监管智能化。

一是建设农业产业大数据决策体系。整合全县农业综合大数据、GIS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资源,建成农业产业大数据决策分析系统。该系统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8个领域,包含23个数据模块、1500余万条数据,可实时生成农业生产趋势分析、市场供需预测、灾害预警等报告,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例如,在水稻种植领域,系统通过分析历史产量、土壤肥力、气象条件等数据,为农户提供精准播种时间、施肥量、病虫害防治方案,2023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提高12%,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8%

二是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按照“一产业一基地、一基地一特色”原则,建设现代化标准智慧农场28个,其中智慧麻鸡养殖场6个、智慧蔬菜基地15个、智慧果园7个。在智慧麻鸡养殖领域,某养殖基地运用物联网技术,安装温湿度传感器、视频监控、自动喂料系统等设备,实现鸡舍环境自动调控、饲料精准投喂、疫病实时监测。通过数字化管理,基地养殖成活率从85%提升至98%,人力成本降低60%,年出栏量增加20万羽,年产值突破1.2亿元。在蔬菜种植领域,力源农业绿色蔬果生产基地等30余个基地搭建数字监控平台,实时采集土壤墒情、大棚温度、光照强度等数据,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灌溉、通风、遮阳等设备,实现蔬菜种植“无人化”管理。2023年,智慧蔬菜基地平均亩产量达5000公斤,较传统基地提高25%,产品合格率达100%

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覆盖全县89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20个农产品品种。平台通过“二维码+区块链”技术,记录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使用、农事操作、检测报告、物流信息等内容,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产品溯源信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截至20246月,全县可追溯农产品销售额达3.8亿元,占农产品总销售额的35%,消费者满意度达98%

(二)聚焦“生态宜居”,创新数字管护治理新模式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探索“互联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建成“万村码上通”5G+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平台,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实时监测、精准管护、高效治理”,破解“重建轻管”难题,打造“一屏观全县、一网治全城”的数字治理格局。

一是搭建全域数字监测网络。在全县156个行政村安装高清摄像头、环境传感器等设备3200余套,实时采集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维护、秸秆禁烧等数据。平台运用可视化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将监测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地图图层和统计图表,管理人员通过电脑端或手机APP即可实时查看各乡镇、行政村的人居环境状况。例如,在垃圾处理监测方面,平台通过摄像头识别垃圾堆放点,自动生成整改工单并推送至乡镇责任人,整改完成后上传现场照片,实现“发现-派单-整改-核查”闭环管理,2023年全县农村垃圾问题整改及时率达96%,较试点前提高35%

二是建立精准管护机制。依托“万村码上通”平台,构建“县---户”四级管护体系,明确各级管护责任和工作标准。县级层面负责统筹调度和督查考核,乡镇层面负责日常管理和问题处置,村级层面负责巡查上报和群众动员,农户层面负责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平台设置“随手拍”功能,村民发现环境问题可随时拍照上传,由平台自动分派至相关责任人,形成“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2023年,平台累计接收村民上报问题4200余条,整改率达98%,群众参与度较试点前提高50%

三是提升环境治理效能。通过平台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例如,针对部分乡镇污水管网破损问题,平台通过流量监测数据定位破损点位,指导乡镇开展管网修复,2023年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65%提升至82%;针对秸秆禁烧问题,平台通过热成像技术监测火点,结合GIS地图快速定位,联动乡镇和环保部门及时处置,2023年全县秸秆禁烧火点数量较试点前减少70%。截至20246月,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排名从全省中游跃升至前10名,先后获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全国生态宜居示范县”。

(三)聚焦“生活富裕”,完善数字乡村服务新网络

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行动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构建“覆盖全县、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的数字乡村服务网络,让农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

一是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全覆盖。加大5G网络、千兆宽带、综治视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两年累计建设5G基站680个,实现全县行政村5G网络信号全覆盖;改造农村千兆宽带线路1.2万公里,农村千兆宽带入户率达75%,较试点前提高40%;建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某县国家第二批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总结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