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工作背景与总体思路
(二)组织保障与机制建设
(三)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
(四)实践活动与载体创新
(五)制度约束与规范引导
(六)重点专项治理
(七)工作成效与数据支撑
二、存在问题
三、下步打算
XX单位2025年度移风易俗工作总结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决策部署,XX单位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2025年度,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合力推进,辖区群众思想观念持续转变,社会文明程度稳步提升,为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工作背景与总体思路
移风易俗工作承载着减轻群众负担、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XX单位立足辖区实际,聚焦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确立了"政策引导、教育先行、制度保障、群众主体"的总体工作思路。制定《XX单位2025年度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作为核心任务,把厚养薄葬、殡葬改革、文明祭祀作为重点领域,构建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组织保障与机制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抽调4名工作人员组建工作专班,确保事有专人、责有专岗。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阶段性任务,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各村(社区)均成立红白理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要求纳入居民自治章程。数据显示,98%以上婚丧事宜能够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相关规定,基层自治组织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经费保障方面,2025年度安排专项工作经费15万元,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宣传教育、示范创建、活动开展及奖补激励等方面。资金使用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要求,确保专款专用、规范透明,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
(三)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
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传播矩阵,推动移风易俗理念入脑入心。线上平台依托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渠道,定期推送移风易俗政策解读、典型案例、知识问答等内容,累计发布信息120余条,实现"指尖上的宣传",有效提升政策知晓率与覆盖面。线下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深入小区院落、田间地头,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倡议书等形式,与群众"拉家常""面对面"交流,讲解陈规陋习的危害与文明新风的意义。
组建由党员干部、联户长构成的"移风易俗宣讲团",举办专题宣讲小课堂、讲座等活动56场,覆盖群众1.3万人次。宣讲内容紧扣"婚事新办轻彩礼、丧事简办传孝道、余事不办树新风"主题,结合鲜活案例解读政策要求,引导群众树立"抵制高价彩礼、拒绝讲排场比阔气、推行厚养薄葬"的文明理念。宣讲活动注重分众化、互动化,针对青年群体突出婚恋观引导,针对老年群体强调孝道文化,针对商户群体倡导诚信经营,确保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实践活动与载体创新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先后举办"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扬新风践文明移风易俗美家邻"等大型主题活动,将移风易俗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与社区治理全过程。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清明节期间组织"文明祭英烈鲜花寄哀思"活动,倡导网上祭奠、鲜花祭祀等绿色方式,累计参与群众达1.8万人次,通过文化浸润让文明理念"活"起来、走进群众生活。
推进移风易俗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将文明行为纳入积分制管理,建立"文明积分超市",群众参与移风易俗活动可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内生动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邻里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载体,组织群众评议身边事、身边俗,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