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案”为镜
(一)信仰根基松动
(二)规矩意识淡薄
(三)自律防线失守
二、以“思”为钥
(一)不良圈子侵染
(二)监管机制短板
三、以“行”为径
(一)强化教育引导
(二)完善监督体系
在2025年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思想交流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召开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思想交流会,希望大家能从这些案例中汲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此次集中研阅的典型案例,共涉及X个,涵盖了X名相关人员。其中,有单位主要负责人X名、国有企业人员X名、学校校长X名,其余大多是单位副职或二级机构负责人。这些案例广泛分布在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民政、文旅、教育等各级行业部门以及县乡基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它们如同一面镜子,警示我们必须以案为鉴,深刻反思。
一、以“案”为镜,透视作风病灶
(一)信仰根基松动,精神支柱倾斜。案例中的干部,起初也能坚守原则、廉洁奉公。然而,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他们逐渐放松了自我要求,理想信念的根基开始动摇。就像**,曾经也是怀揣着满腔热血和抱负投身工作,随着职务的提升,他却背离了初心使命,把党性修养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不再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而是把权力当成了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从最初接受一些小额礼品,到后来大肆受贿巨额资金,他一步步陷入了腐败的泥潭。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朋友间的往来”微不足道,但实际上,每一次的收受背后都隐藏着请托办事、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这种思想上的滑坡,就像一座大厦的根基被侵蚀,最终必然导致整座大厦的崩塌。
(二)规矩意识淡薄,行为越界失范。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和制约,就会像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在这些违纪违法案例中,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公私不分,对纪律和规矩缺乏敬畏之心。例如**,在负责征地拆迁及项目综合服务协调工作时,他利用职务之便,安排项目负责人为自己支付个人餐费,这是典型的以权谋私行为。他把手中的权力当作交易的筹码,为他人在房屋建设、工程承包、征地协调等事项上提供便利,完全无视组织纪律和廉洁纪律的要求。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职业伦理和道德准则,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他们没有意识到,纪律和规矩是不可触碰的红线,一旦越界,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自律防线失守,侥幸心理作祟。在面对纪律和法律的约束时,一些干部心存侥幸,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他们总觉得那些被查处的案例只是个别人的倒霉,不会轮到自己头上。正是这种侥幸心理,让他们一步步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比如在某些案例中,干部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规定,但仍然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掩盖事实真相。他们没有认识到,任何违法违纪行为都不可能永远隐藏,纸终究包不住火。一旦东窗事发,他们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这种侥幸心理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
二、以“思”为钥,剖析环境诱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