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理论武装
(一)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
(二)激活理论学习阵地
(三)推动理论宣讲普及
二、聚焦网络安全
(一)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二)强化网络舆情监测
(三)提升网络素养教育
三、弘扬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
(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四、加强民族团结
(一)深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加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
五、压实工作责任
(一)明确工作责任分工
(二)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三)严格考核评价机制
2025年街道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学习会议的讲话
同志们: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如同国家发展的精神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街道作为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好街道意识形态工作,为街道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一、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在学思践悟中开辟新境界
科学理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我们要把学习贯彻这一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一)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确保思想引领不偏向。“第一议题”制度是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制度安排。街道党工委和各社区党组织要严格执行这一制度,将其作为党工委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支部会议的“第一议程”。学习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件宣读和标题浏览。我们要紧密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围绕街道发展的中心任务,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深入思考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思路和举措。针对民生服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养老服务、教育资源均衡、医疗卫生保障等,通过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要充分考虑社会治理中的风险挑战,如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网络安全等,从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深入学习和研讨,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成为我们决策和行动的“指南针”,引领街道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激活理论学习阵地,提升学习效果促发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传统学习载体是我们开展理论学习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开会、念稿、记笔记的学习方式,要不断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涵。我们可以积极探索情景式教学,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让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社区治理中,模拟矛盾纠纷调解场景,让党员干部运用所学的群众工作方法和理论知识进行处理,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案例式分析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选取街道或其他地区的典型案例,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互动式研讨则可以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交流和讨论中相互启发,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了确保学习效果,我们要加强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可以定期组织知识竞赛,检验党员干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展心得交流活动,让党员干部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共同提高。同时,通过实践成果展示,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如展示社区环境改善、民生项目推进等方面的成果,让党员干部看到学习带来的实际效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工作动力。
(三)推动理论宣讲普及,让党的声音传遍大街小巷。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而要让理论发挥作用,就必须让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我们要持续推动理论宣讲的分众化、精准化、通俗化,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首先,要组建一支多元化的宣讲队伍。这支队伍可以由领导干部、社区书记、先进典型、退休老党员等组成。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解读能力,能够为群众准确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社区书记熟悉社区情况,了解群众需求,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理论知识与社区实际相结合;先进典型具有榜样示范作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事迹能够更生动地诠释理论内涵;退休老党员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群众基础,能够与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宣讲方式。对于老年人,可以结合他们关心的养老、医疗等问题,用拉家常的方式进行宣讲;对于青少年,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漫画等形式,传播党的理论和价值观。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邻里节、居民议事会等契机,将宣讲台搬到居民广场、楼宇院落等群众身边,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理论教育。通过持续的理论宣讲,让党的理论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聚焦网络安全,净化舆论环境,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取得新突破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一)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打造主流舆论新高地。街道要积极拓展网络宣传阵地,建立健全街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这些平台要成为传播党的声音、展示街道形象、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在内容建设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发布街道的重要工作动态、政策解读、民生信息等内容。要注重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采用图文并茂、视频等多种形式,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同时,要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及时回复群众的留言和咨询,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如开展“最美社区人”评选、“我为街道发展献一策”等活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凝聚社会正能量。通过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打造具有街道特色的主流舆论新高地,让网络空间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
(二)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应对舆情风险。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确定性强等特点。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街道要安排专人负责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利用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和工具,对网络上涉及街道的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舆情信息,要及时进行分析和研判,评估舆情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对于一般性的舆情信息,要及时进行回应和解释,消除群众的疑虑。对于重大舆情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避免舆情进一步扩散和恶化。同时,要加强与上级宣传部门和网信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和指导,共同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通过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及时化解舆情风险,维护街道的社会稳定和良好形象。
(三)提升网络素养教育,增强群众网络辨别能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大群众的网络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然而,部分群众的网络素养较低,容易受到网络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影响。我们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群众的网络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街道可以通过举办网络素养培训班、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活动等方式,向群众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网络诈骗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文明等方面的知识。在宣传活动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方式,让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