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政治站位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聚焦改革落地
(一)理顺体制机制
(二)优化力量配置
(三)规范执法程序
(四)强化科技赋能
四、紧盯重点任务
(一)铁腕治理违法建设
(二)严管建筑垃圾与餐厨垃圾
(三)深化环境卫生整治
(四)强化项目建设监管
五、强化组织保障
(一)压实主体责任
(二)加强能力建设
(三)严明纪律作风
(四)完善考核激励
在市住建领域执法队伍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住建领域执法队伍干部座谈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决策部署,落实省、市关于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最新要求,分析研判当前形势,部署推进执法队伍改革重点任务。此次改革涉及职能划转、人员转隶、机制重塑,直接关系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住建领域执法改革的战略意义
深化住建领域执法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大力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下沉执法力量,理顺职责关系,提高监管执法效能。这一重大部署为当前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从全国层面看,住建领域执法长期存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力量分散等问题。部分区县曾出现住建、规划、城管等多支队伍并行,职责交叉重叠,导致监管盲区与重复管理并存。此次改革通过职能整合、队伍归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执法权集中统一行使,有利于形成监管合力,提升执法效能。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80%的地级市完成城管执法体制改革,执法案件平均办理时限缩短30%以上,群众投诉举报量下降25%左右,改革成效显著。
从地方实践看,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是改革核心要义。省级层面明确要求,市级住建领域执法队伍要逐步向区县和街道延伸,确保80%以上执法力量配置到基层一线。这一调整有助于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实现对违法建设、环境污染、市容秩序等问题快速响应、从速执法。当前,部分区县执法网格已覆盖全部建成区,网格员发现上报问题的及时率达到95%以上,违法建设新发案件同比下降40%,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必须清醒认识到,此次改革不仅是机构撤并、人员调整,更是执法理念、方式、作风的系统性重塑。全体执法干部要主动适应从分散管理向综合监管、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从粗放执法向精细治理的转变。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城市形象、长远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改革改彻底、彻底改。
二、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当前执法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当前,住建领域执法工作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转型关键期"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的问题复杂严峻。一方面,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时代,违法建设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建筑垃圾管理等任务艰巨。另一方面,群众对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期待日益提高,执法工作面临更高标准、更严要求。
在违法建设治理方面,存量问题尚未清零,增量风险依然存在。根据近年来巡查数据,部分区域违法建设呈现隐蔽性更强、反弹压力更大、利益牵扯更复杂等特点。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老旧小区楼顶等部位,存在突击抢建、偷建现象。部分违法建设涉及历史遗留问题,认定难、处置难、信访压力大。必须坚决贯彻"零容忍"态度,对新增违法建设做到发现一处、查处一处、拆除一处,确保"零增长";对存量违法建设分类施策,制定三年清零计划,依法依规有序拆除。
在建筑垃圾与餐厨垃圾管理方面,规范化处置压力持续加大。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要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餐厨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当前,部分工地存在建筑垃圾未分类、未及时清运、随意倾倒现象,餐厨垃圾非法收运、私自处置问题时有发生。必须强化源头管控,将垃圾处置费用纳入工程造价,推行建筑垃圾运输处置许可制度,实现从产生、运输到处置全过程闭环管理。
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等短板依然突出。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复审要求市容环境始终保持高标准。部分区域占道经营、乱堆乱放、户外广告违规设置等问题反复回潮。必须聚焦主次干道、商业街区、学校医院周边等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建立长效机制。要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广智慧城管平台,实现问题发现、派遣、处置、反馈全流程在线监管,提升管理效能。
同时,执法队伍自身建设存在薄弱环节。部分转隶人员对新职责理解不深,业务能力不适应综合执法要求;个别执法人员法治素养不足,程序意识、证据意识不强;少数干部作风不实,存在"慵懒散"现象。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改革中同步加以解决。
三、聚焦改革落地,全力构建高效协同的执法体制
改革方案已经明确,关键在抓好落实。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要协同配合,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一)理顺体制机制,实现职责法定化
严格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原则,完成执法队伍整合。市住建局要牵头制定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执法边界,厘清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职责关系。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对涉及多部门的复杂案件,实行联合会商、联合执法、联合惩戒。市自然资源局要将国土空间规划执法职责无缝移交,确保工作不断档。市委编办要核定执法队伍编制,明确机构规格、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严禁超编进人、混岗混编。市财政局要将执法经费纳入预算,保障执法装备、办公场地、人员工资等必要开支,实现"权责相适、事财匹配"。
(二)优化力量配置,推进执法重心下移
市级执法队伍原则上不再保留,现有执法人员按"专业对口、就近分配"原则,下沉到各区县和功能区。每个街道、乡镇要明确专职执法人员,组建执法中队,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要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建成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备2-3名执法人员,与社区网格员、物业人员联动,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下沉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福利由区县统一管理,市级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确保下沉人员留得住、管得好、作用发挥充分。
(三)规范执法程序,提升法治化水平
市司法局要指导制定执法办案流程、执法文书范本和自由裁量权基准,确保执法行为于法有据、程序正当。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执法全过程要使用执法记录仪,音视频资料保存期限不少于6个月。建立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交叉评查,对评查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要完善执法监督机制,聘请法律顾问、社会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