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思想认识
二、聚焦关键环节
三、强化责任担当
在XX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此次专题会议,主题聚焦如何将我市独特的侨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关系到我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竞争力和未来潜力。刚才,相关部门汇报了专题调研情况,各位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发表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相关职能部门也作出了积极回应。会议开得很有成效,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深刻把握侨资源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价值
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将这种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的能力。对我市而言,侨资源就是最独特、最宝贵、最具潜力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深刻指出,广大海外侨胞是中国发展的独特机遇。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深入挖掘、高效运用这一资源,对于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首先,这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桥梁”。我市数百万海外侨胞遍布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人脉网络和信息网络。他们身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前沿,既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又心系桑梓、情牵故土。通过这座桥梁,我市的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国际先进的资本、技术、理念和高端人才也能更顺畅地“引进来”,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这种双向互通的能力,正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所急需的。
其次,这是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力磁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本质是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纵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无一不是全球英才汇聚之地。华侨华人群体中蕴藏着大量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优秀企业家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掌握着前沿技术,拥有成熟的管理经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宝贵财富。将他们的智慧、技术和创造力吸引到我市的发展事业中,围绕我市重点布局的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创新集群,将极大提升我市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这是涵养城市独特文化软实力的“精神纽带”。侨乡文化是我市城市品格中最鲜明的标识。这种文化蕴含着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爱国爱乡的精神特质。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硬”的产业基础,更需要“软”的文化环境。通过系统挖掘、活化利用丰富的侨资源,传承弘扬侨乡文化,能够营造一个尊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增强全球侨胞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城市成为全球侨胞投资兴业、安居乐业的首选地和精神家园。这种软实力,最终会转化为吸引和留住产业要素的硬优势。
二、聚焦关键环节,系统推进侨资源优势转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抓住关键、精准发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围绕“体系化构建、载体化集聚、生态化优化”的思路,扎实推进以下重点工作。
第一,要构建高效协同的“大侨务”工作体系。侨务工作不是单一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全局性工作。必须加快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侨务”工作格局。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协同。对现有涉侨政策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查漏补缺,破除制约侨资侨智回流的制度性障碍。要提升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确保人才、科技、工信、金融、教育等部门的政策能够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比如,市人才工作局在制定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时,应与市科技局的重大技术攻关需求、市工信局的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实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二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建设覆盖全球的“云上侨务”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发布、信息沟通、项目对接的常态化、即时化。要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重点侨领、侨商和海外专业人士制度,主动“走出去”开展联谊交友,讲好XX发展故事,涵养一批知华知乡、对我友好的“侨力”铁杆。三要汇聚各方工作合力。统战、侨联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人大、政协要加强执法检查和民主监督;发改、科技、工信、商务等部门要主动将侨务工作融入业务全局,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第二,要建设功能强大的涉侨发展新载体。载体是集聚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