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认识“为何重提”:准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委员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极端重要性
二、深入剖析“症结何在”: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审视影响委员履职质效的深层次原因
三、精准谋划“如何提升”: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增强委员履
在XX县政协“增强委员荣誉感责任感、提升履职质效”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委员、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围绕县政协专题调研组形成的《关于增强委员荣誉感和责任感,提升委员履职质效的调研报告》进行深入研讨,听取各位委员的真知灼见。刚才,XX秘书长详细介绍了报告的形成过程与核心内容,各位委员结合自身履职经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大家的发言准备充分、思考深入,既有履职实践的深刻感悟,也有对政协工作的热切期盼,我听了之后很受启发、深受鼓舞。
这份调研报告,是县政协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对如何进一步激发委员主体作用、提升政协工作整体效能的一次系统性思考和探索。报告直面问题、分析透彻、建议务实,为我们下一步加强和改进委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借此机会,我代表县政协,向参与此次调研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协事业进步辛勤付出的全体委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围绕今天会议的主题,结合调研报告的内容和大家的发言,我谈几点意见,与各位委员共勉。
一、深刻认识“为何重提”:准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委员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极端重要性
政协委员,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既是一份崇高的政治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在我们XX县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担当实干的委员队伍。因此,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重提并深化“增强委员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一课题,具有非同寻常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是应对时代变局、服务中心大局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放眼宏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聚焦县域,我县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窗口期”。2024年,全县上下凝心聚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500亿元大关,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如XX智能制造产业园、XX生态文旅康养基地等正加速推进,城乡面貌最新讲话系列。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优化、民生福祉增进、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县委、县政府对政协工作的期望更高,人民群众对政协委员的期盼更切。只有广大委员的荣誉感真正转化为“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行动自觉,将责任感切实体现到服务全县中心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政协组织才能不辱使命,真正做到与县委、县政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其次,这是遵循政协规律、激发履职活力的内在需要。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委员履职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政协工作的成色和影响力。当前,我县政协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的,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政协的舞台上建言献策,为推动XX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和力量。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调研报告中反映的一些问题,比如,少数委员“只挂名、不议政”,荣誉感不强;部分委员履职热情“前热后冷”,责任感弱化;个别委员建言质量不高,“本领恐慌”问题突出。这些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其存在削弱了政协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因此,必须通过强化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让“荣誉”成为激发履、、职热情的“催化剂”,让“责任”成为鞭策委员担当作为的“紧箍咒”,从而全面激活委员队伍这一“源头活水”。
最后,这是加强自身建设、展现政协新貌的现实课题。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其优势在“专”,特色在“商”,根基在“民”。新时代的政协工作,不仅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更要“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增强委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本质上就是要加强委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能力素质建设和作风纪律建设。这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广大委员深刻理解政协委员的身份不是个人光环,而是代表界别群众参与国是、服务社会的平台;深刻认识到每一次调研、每一次发言、每一份提案,都关系到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树立起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良好形象,展现人民政协的新担当、新作为、新风貌。
二、深入剖析“症结何在”: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审视影响委员履职质效的深层次原因
调研报告客观地梳理了当前委员履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位委员的发言也作了很好的补充。我认为,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精准地找到问题的根源。综合来看,影响委员荣誉感、责任感和履职质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层面的认知偏差,也有客观层面的机制障碍。
一是在思想认识层面,“荣誉”与“责任”的辩证关系未能完全理顺。有的委员将“政协委员”更多地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满足于“有此身份”,却忽视了身份背后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导致“荣誉感”与“责任感”脱节。这种“重其名而轻其实”的倾向,使得部分委员在履职上缺乏内生动力,满足于“开开会、举举手、鼓鼓掌”,不愿深入基层、不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浮于表面,建言献策人云亦云,责任担当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在制度机制层面,“激励”与“约束”的双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从激励方面看,我们的履职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完善。正如刚才有委员提到的,现行的评价方式多以定性为主,量化指标较少,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客观存在。对履职优秀的委员,精神层面的表彰多,与其事业发展、社会认可等方面的实质性激励结合不够紧密,使得荣誉感的获得缺乏持续性和穿透力。从约束方面看,对履职不积极、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委员,管理和监督的“硬杠杠”还不够多,缺乏有效的提醒、警示乃至退出机制,委员履职的刚性约束力不足。
三是在服务保障层面,“知情”与“赋能”的支撑体系未能全面到位。一方面,委员知情明政的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虽然我们坚持定期通报情况、组织视察,但信息供给的及时性、全面性、对称性仍有提升空间,部分委员反映对县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