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
(二)规范抽样流程
(三)依托专业检测
(四)创新工作机制
二、存在问题
(一)监管覆盖面与基层技术支撑仍有短板
(二)生产经营主体主体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三)监测数据与日常监管融合度不够深入
三、下步打算
(一)深化党建引领
(二)优化监管流程
(三)强化技术赋能
(四)加强宣传引导
XX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5年度林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总结报告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XX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围绕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双重目标,扎实开展了2025年度食用林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本报告旨在系统总结年度工作成效,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基本情况
2025年度,XX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置于工作核心位置,坚持“系统谋划、分线攻坚、定期盘点”的工作方法,以“五个新作为”为行动指南,全面履行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工作聚焦重点品种、关键环节和源头管控,通过构建标准化监测流程、引入专业化检测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全市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区域林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监管工作主线
局党组高度重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将其纳入年度重点任务和机关建设的核心使命。年初即组织专题会议,深入研究上级政策导向与本市林业产业现状,制定了详尽的《XX市2025年度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以保障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为总目标,确立了“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精准施策、严控风险”的工作原则。重点聚焦油橄榄、核桃、银杏等一批在本市具有较大种植规模、较高消费量和较强区域代表性的品种。监测范围覆盖全市所有主要种植乡镇,对象包括规模化种植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部分种植大户,力求从生产源头把控风险,实现监测网络无死角、全覆盖。为确保工作高效推进,局内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专班,实行项目化管理,将全年监测任务细化分解至季度、月份,明确责任科室与责任人,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总结”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二)规范抽样流程,确保源头数据真实有效
抽样是质量监测的基础,其规范性直接决定了结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本年度,所有抽样工作均严格遵循国家《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及《食用林产品抽样技术要求》执行,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抽样人员在开展现场工作时,坚持随机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产地环境、栽培模式、生长周期等因素,科学确定抽样点位。在样品选取环节,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样品能够客观反映该批产品的整体状况。样品封装前,详细记录产地信息、田间管理措施关键数据,并辅以高清影像资料存档,实现了从样品采集到信息录入的全过程痕迹化管理。针对易腐烂、需保鲜的浆果类产品,抽样人员严格执行冷链运输要求,配备专业保温设备,确保样品在规定时限内送达检测机构,杜绝因运输环节不当导致样品性质改变,保障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全年共计完成抽样检测320批次,覆盖全市18个乡镇(街道),涉及85家种植主体,基本实现了对重点产区、重点品种的全覆盖监测。
(三)依托专业检测,科学研判质量安全风险
为确保检测数据的权威性与可靠性,XX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多家通过国家认证(CMA)和实验室认可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所有采集的样本均在第一时间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集中检测。检测项目紧贴食品安全风险热点,重点覆盖两大类指标:一是重金属污染指标,主要包括铅、镉、汞、砷等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元素,检测依据严格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二是农药残留指标,针对不同品种的病虫害防治特点,重点筛查有机磷、菊酯类、新烟碱类等高风险农药,检测标准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部分批次产品还增加了真菌毒素等项目的检测。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全年获取了超过5000个有效检测数据。从整体检测结果来看,全市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平稳向好,全年抽检样品合格率达到98.5%。对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监管人员第一时间启动溯源核查与处置程序,及时下架、封存问题产品,并依法对相关生产主体进行约谈和指导,督促其限期整改,有效防止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切实筑牢了安全防线。
(四)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监管服务综合效能
在实践中,XX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探索“监管+服务”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