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常炼终身课题
“我长期忽视理论修养,放松‘三观’改造,往往是台上报告照做,台下礼卡照收,台上党课照讲,台下宴请照去……”近日,媒体披露了江苏省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原党委委员、理事会原副主任黄长安严重违纪违法案细节,黄长安长期忽视理论修养,对“初心是什么”认识模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规定不知敬畏,屡屡以身破纪、以身试法,最终踏上不归之路。
纵观黄长安的堕落轨迹,独断专行、任性滥权,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既有权力失控、监督乏力的因素,也是长期忽视学习、放松自我要求、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之心所致的恶果。自己对党史党纪都知之甚少、忽视学习,却装模作样在台上做报告、讲党课,忙着应付与走秀。如此“武装嘴巴不武装头脑”,言行“两张皮”,让学习成了过场。
理想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致命的动摇。不注重学习、思想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行为失范、权力失衡。梳理近年来各地查处的案例不难发现,很多违纪违法党员干部都“忽视学习”“不学习”。宁夏供销社原党组书记、理事会原主任秦亚兵,长期以农业技术经济型干部自居,单位安排的政治理论学习,他或敷衍应付,或借故不参加,久而久之,思想抛锚、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日益弱化。福建省诏安县委原书记何德发,在其办公室和家里的书架上,几乎找不到政治理论书籍,却把大量时间、精力、金钱投在文玩收藏上,自甘堕落,沦为替商人牟利的工具。
领导干部将学习装门面,伤的是自己,误的是事业,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破坏了党的群众基础。事实上,“放松学习”只是表面,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愿学、不真学、学不进才是真正的“病根”所在。思想的田园若不及时种上庄稼,杂草就会蔓延。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离开了学习,放弃了思想上的锤炼,丧失了理论上的修养,甚至不知法纪,意识防线难免会被各种腐蚀和诱惑冲击得七零八落,直至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倘若到了被查处之时,才意识到党性修养、党纪学习的重要,就悔之晚矣。
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什么时候忽视学习、忽视思想改造、忽视纪律约束,什么时候就可能丢掉本色、丢掉初心。党员干部要始终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为了什么”,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持之以恒地抓好学习,坚持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用党的创新理论和党规党纪武装头脑,才能强固立身之本、夯实成事之基,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保持政治清醒,确保思想不“决堤”、言行不“触电”,跟上“日异其能,岁增其智”的时代步伐。
始终保持“坚定斗争意志”
当矛盾、问题和困难不期而遇,当风险、挑战和考验突如其来,当恶意、挑衅和滋事不可改变,斗争是必要也是必须的选择。这种斗争,既需要强烈的斗争意识,又需要过硬的斗争本领,还需要顽强的斗争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应当悉心领悟、学思践行。
意志是一种心理品质,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常言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之“勇”,说到底是意志坚定的折射,也是意志顽强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斗争越是到最后,越是到关键节点,越是到较劲碰硬、刺刀见红的时候,拼的就是一种意志。斗争意识解决的是“有没有”,斗争本领解决的是“会不会”,斗争意志解决的是“敢不敢”。意志坚定顽强,则能克服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屈服,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垮。现实中,一些人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时不时被目光短视带偏向、被杂音嘈音带节奏、被心浮气躁带情绪,特别是缺乏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败就败在关键节点“挺不住”,输就输在最后阶段“熬不起”,倒就倒在刺刀见红时“傻了眼”,垮就垮在眼花缭乱中“慌了神”,以至于有的倒在了“最后一公里”,有的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斗争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斗争是磨刀石,也是试金石。坚定斗争意志就是要有无坚不摧、坚韧不拔的“钢铁般”决心,有愈挫愈奋、顽强不屈的“弹簧般”勇气,有一鼓作气、誓不罢休的“钉子般”作风等,有了这般意志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攻不下的城、办不成的事。
坚定斗争意志从何而来?它来自斗争的正当正义性。斗争意志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得有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对我们所进行的斗争性质的认知。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顺应大势的斗争,是正当正义的斗争。尽管它的阶段性特征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曲折变化,甚至挫折和失利,但它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的性质没有变也不会变,所以它自然地站在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看到并看清了这一点,斗争意志也就坚如磐石。它来自斗争的必然必胜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的逻辑必定是这样:因为你坚定地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因为你所进行的斗争是正当正义的,所以响应并支持和拥护你的人必定是多数的,胜利的曙光也必然会有一天照耀在你的前方,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斗争是要有信念来支撑的,这种信念说白了就是得弄明白“为谁而斗争?为什么而斗争?”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有了信念,也就有了一股气,气鼓起来了,也就可以一鼓作气,赢得斗争的最终胜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我们要始终保持“坚定斗争意志”,依靠坚定斗争一仗接着一仗打,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进高校思政课教学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历史昭示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高校思政课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通过将党史学习教育融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全链条全过程,助力学生成人成才、勇担历史使命。
明确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有之义
展开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画卷,就是一部鲜活、生动的思政大书。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年实践的理论总结、规律把握、价值结晶。全面、整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工作。
党史学习教育涵养高校思政课理想信念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回望党的百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之源。当前,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点,时代要求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历史使命。高校思政课作为做青年人思想工作的基干课程,应将铸魂育人和教书育人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入力度,用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历史实践、科学理论、红色故事、红色文化去教育青年、涵养青年,使他们深化对党史的认识、共情和认同,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自觉担负起实现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
党史学习教育厚植高校思政课科学真理力量。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彻底”源于对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的把握,源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自然、社会、思维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三个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体系。三大理论体系是实践的总结、真理的结晶,正确指导中国实现了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的伟大胜利。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学生自觉认同党的事业,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中国共产党百年追梦、初心不改的历史实践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和亲和力。党史知识进课堂将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知识“悬空”状态,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理论知识不是抽象的玄思,而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经过了历史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完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对于党史知识,广大青年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通过思政课、网络、博物馆、文艺作品等形式有所了解,但往往停留于“是什么”层面,而且对党史知识的掌握较为碎片化,尚不够系统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一方面要坚持大中小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从“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跨越,使青年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要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变传统高校思政课偏重理论宣教、课堂灌输为主的方式,构建体系化、系统化、过程化的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新路径。
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大思政课。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应摆脱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模式,充分发挥党史素材丰富的特点,实现史实结合、史论结合。一方面,要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实践史料纳入高校思政课素材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改天换地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是一部活生生的实践史,产生了丰富的历史史料。高校思政课应充分挖掘史料背后的思政价值,实现实践课堂与理论课堂、案例故事与理论讲解、一般理论与具体国情、时代境遇与文化传统、理论讲授与信息化技术等有机结合,使高校思政课活起来、灵动起来。另一方面,要提升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层次。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史资论,以论带史,启迪学生通过党史史料去感悟与领会背后的坚定理想、科学理论、使命担当,最终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立体化、厚重化。
提升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体系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化、系统化程度不断提升,逐渐形成合力育人、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课程格局。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高校思政课进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每门思政课的课程特色,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与每门思政课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思政课程感触到“各有滋味”的党史。另一方面,五门思政课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宣传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合力。各门思政课不但要发挥特色、守好“责任田”,而且要统一目标、打破“只干分内事”意识。要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程的体系化、系统化,改变党史学习教育的走过场、重形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立体化、形象化,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讲深、讲透、讲活。
推进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党史学习教育是助力时代青年铸魂育魄、锤炼品格、开拓视野、增强能力的营养剂,应将其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常学常新,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一方面要提升高校思政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自觉性。高校思政课的生命力源于党的实践与理论,又服务于党的实践与理论,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主动吸纳党史知识,自觉承担党史学习教育重任,不能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割裂开来、貌合神离。另一方面要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展现度。“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应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让青年学生不论是身处课堂内或课堂外、日常生活或节假日生活、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都能够实现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零接触”,从而实现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认知、理解、共情,最终达至自觉的认同。
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当前,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很多堵点、痛点、难点。紧扣为党育才、为国育才重要使命,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需要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实效。
一方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融进高校思政课堂要坚持历史思维。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既不能脱离历史环境谈历史,也不能脱离现实和未来语境谈历史,而是要不断彰显党的历史经验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高校思政课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程中,既不能做“不闻窗外事”的老学究,也不能做脱离历史语境的“空头理论家”。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要聚焦人类社会发展现实,回应社会关切,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导学生、引领学生。
以史为镜,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就是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就是一部部鲜活的思政教材。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我们正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高校思政课应自觉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有志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光彩
百年风华,青春永驻。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了一百年来共青团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光荣历程,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饱经风霜,却依旧历久弥新、风华正茂,正是一代代中国青年前赴后继、勇于担当,以旺盛生命力和青春活力铸就了美好未来。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从孔子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到孟郊的“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从梁启超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到李大钊的“青年者,国家之魂”。纵观五千年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涌现出大量的青年才俊,汇聚成了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一大批先进青年苦苦求索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科学理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李大钊等革命青年正值青春岁月,将自身命运与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1922年5月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经成立,就用党的理论启迪青年觉醒、汇聚青春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坚决执行“青年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中一部分重要的工作”,团结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青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共青团喊出了“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时代强音,中国青年勇挑重任、战胜艰难险阻,为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青春亮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青团紧跟党的号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带领中国青年敢闯敢拼、勇开先风,用青春热血创造了改革开放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青年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充分信任青年,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等重大课题。“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这是时代的召唤、是人民的召唤,是党对青年的殷殷期望。新时代赋予了青年新的使命担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青年争当拼搏者、奋斗者。伟大时代召唤青年踔厉奋发、伟大事业呼唤青年砥砺奋斗。中国青年生逢伟大时代,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砥砺前行,紧跟党的步伐、不负青春韶华,用热血和激情创造耀眼的青春业绩,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一百年栉风沐雨,中国青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未来是属于青年的,广大青年应当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奋斗是





